•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31 17:02:10 股吧网页版
北大医药“新老板”徐晰人被刑拘!资本迷局与经营困境引爆风险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K图 000788_0

  一家老牌药企在资本迷局中艰难前行,当实控人从“资本新贵”沦为“阶下囚”,北大医药(000788.SZ)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

  2025年10月30日,北大医药股价以大跌6.97%收盘,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一则震惊资本市场的公告:公司董事长、总裁兼实际控制人徐晰人被刑事拘留,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调查。

  这位去年底才以“1元买壳”方式入主北大医药的浙商,在集实控人、董事长、总裁三大要职于一身仅三个月后,便从权力巅峰跌落。徐晰人的“消失”并非毫无预兆,有知情人士透露,他于10月17日在上海机场准备出关时已被重庆警方带走,涉嫌职务侵占。

  资本玩家离场,管理层紧急授权

  北大医药在10月25日首次披露徐晰人“因个人原因”暂时无法履职时,市场已经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四天后,真相浮出水面:徐晰人被刑事拘留。

  公司迅速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徐晰人已授权董事陈岳忠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授权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行使总裁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陈岳忠是财务背景出身,拥有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而余孟川则是在医药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将。但临时管理层的权威性和战略决策能力仍令人担忧。

  业内人士指出,徐晰人同时担任三大要职,其被刑拘将导致公司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出现“权力真空”。尽管已安排授权代理,但临时管理层在资源调配和长期规划等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

  “1元买壳”的资本迷局

  徐晰人入主北大医药的故事堪称一部资本大戏。2024年12月,他通过新优势国际商业管理(杭州)合伙企业以1元的象征价格收购西南合成医药集团100%股权,同时承接约23.92亿元债权(实际支付3300万元),从而间接掌控北大医药22.22%的股份。

  按当时北大医药39亿元总市值计算,22.22%股权对应价值约8.7亿元,而徐晰人的实际支出仅3300万元。这笔“低对价收购+高债权承接”的交易一度被市场质疑为“资本神话”。

  更值得玩味的是交易结构的变化。新优势国际最初由徐晰人控制的鑫通焱和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占股20%,浙江中贝九洲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占股80%。但2025年2月,中贝九洲将未实缴的80%股权以0元转让给徐晰人控制的杭州铭满,进一步强化了徐晰人对公司的控制。

  法律界人士指出,“一元购”本身不必然违法,但若通过不正当手段压低价格收购并承接高额债权,损害其他债权人或国家税收利益,则交易可能无效或可撤销。

  管理层大换血与退休员工风波

  徐晰人入主后迅速展开管理层洗牌。2025年1月至2月,公司监事徐伟钰、董事任甄华、张勇等人陆续离职。3月,上任仅一年左右的董事长齐子鑫辞职。

  管理层重组过程不乏争议。5月10日,北大医药公告免去毛润的董事职位,尽管毛润反驳称罢免需满足“任期届满”或“重大过错”法定条件,但董事会仍以8票同意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该罢免议案。

  到今年6月,公司董事兼总裁袁平东也宣布辞职。袁平东在北大医药任职近10年,曾带领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直至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至此,徐晰人基本完成了管理层的全面洗牌。

  根据公司发布公告,今年6月底,北大医药及公司大股东西南合成医药集团部分离退休人员近百人持续冲击、围堵公司经营办公场所。这些离退休人员以住房问题、离退休福利待遇问题为由,严重干扰了公司正常办公秩序。

  失去第一大客户的业绩冲击

  北大医药面临的不仅是管理危机,还有更严重的经营危机。2025年4月,公司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长期服务合同将于5月到期后终止合作。

  这一合作终止对北大医药影响巨大。2024年,北大医药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销售额为10.0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高达48.71%。更精确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实际采购金额为11.23亿元,占北大医药当年药品流通收入的78.15%。

  失去这一大客户后,北大医药预计2025年6月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而自2026年起,公司营业收入可能减少约10.27亿元,净利润可能减少约6869万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净利润的49.78%。

  这一冲击已直接反映在公司财报中。2025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北大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2.31亿元,同比下降19.76%。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仅为2.74亿元,同比暴跌47.95%。

  “去北大化”与战略转型困境

  徐晰人入主北大医药后,公司开始了“去北大化”进程。

  根据相关协议,新优势国际需在入主后120天内完成公司名称变更手续,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不得含有“北大”“北大医药”“北医”或类似字样。

  “去北大化”不仅是一个名称变更问题,更意味着公司品牌价值和市场信任度可能大幅下降。北大医药此前依托北大医学品牌资源拓展医药业务,与北京大学旗下医院的合作曾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

  面对失去第一大客户的重创,北大医药计划将资源向医药制造业务倾斜。2025年8月,公司公告称将以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强化在仿制药生产方面的优势。

  但转型之路挑战重重。北大医药的医药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其中多款产品已经纳入集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2024年,公司制药业务毛利率较上年下滑了11.23个百分点。

  此外,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仅1.74次,远低于行业均值3.5次,资金效率低下问题突出,转型将加剧其现金流压力。

  北大医药2025年三季报揭示了公司深层次经营问题。尽管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31%至1.36亿元,但扣非净利润实际下降2.66%至1.26亿元。

  这种业绩转变背后,公司销售费用总额2024年比2023年下降了2.58亿元,下降幅度达56.03%,其中市场开拓及差旅费下降比率为60.48%。

  公司解释下降的原因主要系集采政策,但国家药品集采政策不是2024年首次执行,已经执行多年。

  此外,北大医药在8月11日的公告中,精准预测2026年净利润下跌49.78%,引发股价一路下跌。市场有声音质疑实控人徐晰人放任医院合作流失,以便低价整合资产。

  北大医药的案例展现了一家老牌药企在资本更迭中的艰难挣扎。随着“去北大化”的推进,北大医药计划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强化仿制药生产优势,试图扭转困境。但在当前背景下,这一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其未来走向值得市场持续关注。(《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