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燕京啤酒发布三季度报。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48.75亿元,同比增长1.55%;归母净利润为6.68亿元,同比增长26%,净利润增长较为显著。
纵观前三季度,燕京啤酒实现营业收入为134.33亿元,同比增长4.57%;归母净利润为17.70亿元,同比增长37.45%;扣非后净利润16.85亿元,同比增长33.6%。截至今年9月,公司实现啤酒销量349.52万千升,同比增长1.39%。
然而,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在资本市场上却遭遇了冷静的审视。财报发布次日,燕京啤酒股价低开低走,单日跌幅达6.14%,并在其后持续走低。这一市场反应与报表中高增的利润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折射出投资者深层次的担忧:燕京啤酒近年来“增利不增收”的业绩常态,其可持续性正受到质疑。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燕京啤酒实现营收约85.58亿元,同比增长6.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0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45.45%。而回顾2024年上半年、2023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燕京啤酒的营收增速分别为5.52%、10.38%、9.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47.54%、46.57%、21.58%。
在投资者看来,成本削减终究存在极限,当“降本”的红利释放殆尽,若“增收”的引擎——尤其是销量增长与产品结构升级——未能展现出更强劲的动力,那么公司未来的成长天花板将清晰可见。资本市场的谨慎态度,正是对这种长期增长潜力的又一次审慎评估。
宏观消费环境的挑战同样是燕京啤酒必须直面的现实。今年以来,餐饮市场的复苏力度整体偏弱,作为啤酒消费核心场景的即饮渠道(包括餐厅、酒吧等)受到直接制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3%,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这一宏观背景反映在啤酒行业,便是整体需求的疲软与渠道库存的承压。
发布三季报的同日,燕京啤酒还发布了关于2025年前三季度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告: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利润分配采取派发现金股利的方式,以固定比例的方式分配。分配预案为:以2025年9月30日总股本28.19亿股为基数,每10股派现金股利1.00元(含税),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公司拟共分配现金股利2.82亿元。
这是燕京啤酒上市二十多年来首次在年度分红之外派发分红,像是一个信号,传递出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投资者回报的重视。在当下行业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燕京啤酒正试图以真金白银的方式,为市场注入更多稳定预期。
近年来,燕京啤酒坚定执行大单品战略,其中燕京U8的表现尤为亮眼。燕京啤酒在三季报中表示,燕京U8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有力带动产品结构升级、市场形态焕新和盈利水平提升。
有U8坐镇,燕京啤酒的高端化战略推进得还算顺利。今年上半年,公司中高档产品实现营业收入55.36亿元,同比增长9.32%,占总收入的比例已提升至70.11%。;毛利率高达51.71%,比上年同期增加1.40个百分点。除了U8之外,燕京啤酒的中高档产品还包含燕京V10、狮王精酿等,也收获了市场的积极反馈,共同构筑了燕京啤酒高端化战略的产品矩阵。
不过,放眼过去几年的数据会发现,大单品U8的增速趋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增长轨迹正从早期的爆发期逐步过渡至平稳阶段。2022年至2024年,燕京啤酒中高档产品收入的增速分别为13.77%、13.32%和2.15%,尽管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9.32%,但与巅峰时期的双位数高增长相比,动能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核心大单品的增长步伐放慢,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司整体营收的天花板,也对持续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维持高毛利水平构成了新的挑战。
在啤酒主业增长逐步放缓的行业背景下,燕京啤酒并未将目光局限于传统业务。与当下不少同行一样,燕京啤酒也在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3月,公司推出饮料大单品倍斯特嘉槟汽水,正式构建起“啤酒+饮品”双轮驱动格局。这一战略选择的背后,是啤酒与汽水在生产设备、供应链、终端渠道的高度协同。燕京啤酒董事长耿超曾多次强调这种协同效应的价值。在6月份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公司更是宣布将实施“啤酒+饮料”的组合营销策略,聚焦餐饮现饮场景,优先切入餐饮终端。
从数据来看,这一布局已初显成效。倍斯特汽水在上市初期,通过积极的渠道和价格策略,的确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燕京啤酒的饮料业务收入约8301.45万元左右,同比增长98.69%。但营业收入占比不足1%,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对于燕京而言,这项新业务的核心课题,已从初期的“试水”转为如何“扎根”,即在一片红海中成功塑造出独特的品牌个性,并实现规模化发展。
在具体产品上,燕京啤酒也采取了多元化的尝试。继出品倍斯特汽水后还尝试了跨界联名。8月,公司与京顺赋农(内蒙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首款双商标联名产品“小京同学”苏打气泡水,率先通过网络销售渠道试水市场。
从啤酒到汽水,再到苏打气泡水,燕京啤酒的品类拓展脉络清晰可见——依托现有资源优势,逐步扩大在饮品市场的影响力与份额。
区域市场方面,长久以来,华北市场始终是燕京啤酒最为稳固的根据地,贡献着超过半数的营收。这种区域集中度在提供稳定基本盘的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增长的边界。从华北的优势区域向全国市场的稳步拓展,成为其未来寻求增量的关键方向。
在市场拓展的同时,燕京啤酒在品牌建设与营销创新上也展现出新的活力。公司已连续六年开展“510品牌日”活动。今年的活动以“全产品线矩阵”为支点,通过邀请代言人使用空间视频与粉丝互动、组织百位达人直播等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燕京啤酒打造了一个全域营销的闭环。这系列创新举措旨在提升品牌的年轻化形象,目前“510品牌日”已逐渐成长为燕京啤酒自主打造的消费IP。
随着三季报的发布,燕京啤酒的股东结构变化也引起了市场关注。数据显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1位股东增持,2位股东减持,新进3位股东。
10月22日,燕京啤酒披露,截至10月2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46397户,较上期(10月10日)减少5696户,环比降幅为10.93%。这已是该公司股东户数连续第3期下降。
对于燕京啤酒而言,如何在利润高增长与市场信心的落差间寻求平衡,将是一场关乎战略定力的长期考验。其“二次创业”的质变之路,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