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一块“中国屏”的逆袭,被浓缩进中国制造业大踏步跃迁的叙事里。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两块面板,就有一块产自中国,55%的市场占有率已把日韩台系旧霸主甩在身后。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用二十余年去掉了“少屏”的标签,把技术迭代的计时器抢到了自己手里。
当下,显示行业一方面传统参数(如分辨率、刷新率)“内卷”已经触及天花板,增长趋缓;另一方面,AI大模型等技术浪潮正重塑人机交互的形态与边界。
如今的屏幕,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载体,而是演变为主动感知、智能交互、深度融合场景的“智慧视窗”。
在此背景下,以天马微电子、京东方、TCL华星、维信诺为首的中国显示巨头,正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标准定义者。它们不再满足于产能扩张,而是通过发布各自的技术品牌,聚焦于用户体验、技术路线创新和全场景应用渗透,展开了一场更高维度的竞争。
近期,天马微电子全球创新大会(TIC 2025)在武汉光谷举行,一举发布了覆盖OLED、车载显示、IT显示及Micro-LED等领域的11项显示技术。
显示行业正如天马微电子执行副总裁姜华玮所言,从传统的“硬件制造商”转型为“感官体验创造者”,愈发注重用户体验。
OLED工艺竞逐
OLED技术已进入成熟期,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市场渗透率趋于饱和的背景下,竞争焦点从单纯的参数比拼转向“以人为本”的体验创新和旨在降本增效的工艺路线革命。
Omdia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MOLED柔性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7%,增速稳健但想象空间有限。因此,中尺寸IT应用(笔记本、平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高世代产线投资与差异化技术布局成为决胜关键。
在OLED领域,蒸镀(京东方/天马)、印刷(TCL华星)、光刻(维信诺)三条路线并行,短期内各有优势应用场景,长期看可能在不同尺寸和成本区间走向融合。
在资本集体涌现8.6代OLED产线的当下,深天马仍选择成熟技术的产能优势,在屏幕里集成更多功能。
在TIC 2025大会上,天马展示了其新型HOI技术,将指纹识别、色温感知、寿命监测三大功能高度集成于屏内,支持全屏指纹识别与多指识别,还将传感器厚度降低99%,光信号采集能力提升40倍,并能通过实时监测OLED寿命来优化衰减曲线,有效解决用户的“烧屏”焦虑。
京东方凭借其庞大的产能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持续巩固中小尺寸优势,如联合一加推出东方屏3.0.,原生165Hz超高刷新率,实现1nit超暗光显示。
另一方面,公司将OLED的未来押注在折叠屏和中尺寸IT应用上。京东方在国内折叠屏市场占据近80%的份额,与荣耀等品牌深度合作。以荣耀Magic V5为例,其内屏采用水滴形弯折设计,折痕低于50μm。
京东方投资630亿元人民币在成都建设第8.6代AMOLED生产线,是其抢占未来的关键落子。该产线专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中尺寸IT产品设计,采用成熟的LTPS+LTPO工艺,设计产能为每月3.2万片玻璃基板,将在未来综合考虑爬坡情况进行分阶段转固,预计2026年下半年实现量产。此举旨在通过规模效应大幅降低中尺寸OLED面板成本,加速其在IT市场的渗透。
面对蒸镀工艺的成熟壁垒,维信诺选择了新的技术路径ViP光刻技术。据了解,该技术采用半导体行业成熟的光刻像素化(Photolithography)工艺替代传统的FMM(精细金属掩模版),解决了FMM在精度、尺寸和成本上的瓶颈。
ViP技术理论上可实现超高分辨率(>1700 PPI),远超FMM工艺极限。在MWC 2025上,维信诺展示了基于ViP技术的14.2英寸笔电屏,分辨率高达3120*2080。
TCL华星则另辟蹊径,历经12年研发,将曾被视为“非主流”的印刷OLED(IJP-OLED)技术推向了商业化前沿。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喷墨打印制造方式,解决蒸镀OLED成本高、材料利用率低、大尺寸化难等核心痛点。
在DTC 2025全球显示生态大会上,TCL华星展示了从6.5英寸手机、14英寸笔电到65英寸电视的“印刷OLED全家桶”。
中尺寸是印刷OLED规模化落地的首类应用场景,TCL华星的首款印刷OLED产品是医疗屏,对于印刷OLED手机屏,“分辨率上已经达到主流手机的分辨率水平,当然TCL华星还要在其他的性能上,比如亮度、寿命、良率上还要继续提升。”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FMM蒸镀相比,喷墨印刷工艺的材料利用率极高,且大幅减少了高能耗的真空制程。据TCL华星数据显示,其G5.5代印刷OLED产线每年可节约3-4亿度电。
在今年9月,TCL科技与广州市政府共同投资约295亿元,建设一条第8.6代印刷OLED产线(t8项目)。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四家面板厂商在推进高世代OLED产线投资,包括TCL华星、京东方、维信诺和三星显示。
MLED商业化前夜
与此同时,Mini-LED背光技术正加速普及,成为中高端LCD产品的标配,重塑市场格局。
被誉为“终极显示技术”的Micro-LED,在2025年迎来了产业化关键节点,巨量转移效率、成本、良率这“三座大山”正被逐一攻克,高端商用和消费级市场曙光初现,2026年或将是行业的关键转折点。
Micro-LED因其高亮度、高对比度、长寿命和高可靠性,被视为显示技术的“圣杯”。然而,其产业化一直受困于三大核心挑战。2025年,中国厂商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突破。
TrendForce集邦科技资深研究副总经理邱宇彬谈到,以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芯片环节是Micro-LED技术降本的关键。过去两三年,6英寸RGB Micro-LED COC报价降幅已逾50%,芯片尺寸微缩化手段的应用提升了芯片产量,进一步推动了芯片降本效益。
传统的Stamp(印章)式转移效率低下,已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以天马为代表的全激光巨量转移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激光束进行芯片的“拾取”和“释放”,将效率提升了一个量级,成为行业主流方向。
另一方面,在困扰行业多年的大尺寸接缝难题,国内厂商已经做出了突破。天马此前发布的108英寸4K无界巨幕屏,通过全激光巨量转移、混Bin技术与高精度无缝拼接等一系列自主技术,实现了视觉上的“零拼缝”。
据悉,天马投资11亿元建设的G3.5代全制程产线已于202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明确将大型显示和车载显示作为两大重点突破方向。
京东方华灿光电也进行了战略布局,不仅投产了全球首条6英寸Micro-LED量产线,还推出了创新的MPD(Micro Pixel Display,即MIP)封装技术,将Micro-LED芯片封装成标准化的表贴器件,大幅降低了下游显示屏厂家的应用门槛和成本。
TCL华星展现出“一大一小”两极化布局。大尺寸方面,发布163英寸COB MLED巨幕,主打高端商显市场;超小尺寸方面,推出0.28英寸、10262 PPI的单片全彩硅基Micro-LED,瞄准下一代AR/VR近眼显示的核心需求,刷新了全球像素密度记录。
如果说Micro-LED是未来,那么Mini-LED就是当下。2025年,Mini-LED背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成为中高端LCD产品对抗OLED的有力武器。
据CINNO Research预测,2025年国内市场Mini-LED电视销量渗透率将增至35.6%,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在车载显示、电竞显示器等对亮度、对比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的领域,Mini-LED正快速取代传统LCD背光。
这归功于成本的持续下降,通过芯片尺寸优化、COB(Chip on Board)封装的普及和驱动方案的集成,Mini-LED模组成本在过去三年下降超过60%。
TCL等头部厂商通过不断增加背光分区和优化控光算法,使Mini-LED电视的对比度和暗场表现无限接近OLED。
除了电视,Mini-LED背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端车载显示(如天马的全景沉浸天轩屏)、专业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满足不同场景对高画质的需求。
显示产业的边界将持续模糊和拓展,并与传感、计算、交互深度融合。天马、京东方、维信诺、TCL华星等“中国屏”企业力量,正推动显示大国迈向显示强国,共同构建中国智造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