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龙股份控股股东被司法拍卖的300万股股份,已于2025年11月18日完成过户登记。这场由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主导的司法拍卖,是今年10月分两批次对控股股东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简称“新世纪公司”)所持股份处置的一部分——合计4350万股被挂拍,其中首批300万股已完成股权变更。根据公告,本次变动后,新世纪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从37.23%降至36.90%,虽然持股比例略有下降,但公司明确强调:控股股东与实控人未发生变更,杨志茂仍为实际控制人。
这次股份变动属于典型的被动减持——源于司法强制执行,而非股东主动抛售。从披露信息看,拍卖平台为京东司法拍卖网,具备公开性和合规性,整个流程符合《证券法》及深交所相关监管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仅是部分过户,意味着后续还有超过1000万股可能陆续完成交割。而根据规定,这些通过司法拍卖获得股份的买方,在六个月内不得减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短期内集中抛压的担忧。
看到这份公告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并不是一次突发危机,而更像是长期债务问题的一次显性化释放。新世纪公司作为锦龙股份的长期控股方,近年来因资金链问题导致资产被查封、股份被轮候冻结的情况早有端倪。这次司法拍卖落地,反而是将不确定性逐步出清的过程。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经营层面并未受到直接冲击,这也是公告反复强调的一点。
但从投资者视角来看,我依然保持谨慎。虽然控制权稳定,但大股东频繁被强制执行,本身就传递出一定的信用风险信号。特别是在当前金融监管趋严、民企融资环境尚未完全回暖的大背景下,这种“被动减持”是否会持续,是否存在更多潜在质押爆雷,都是需要持续跟踪的问题。而且,锦龙股份目前股价处于13.8元左右,成交额超4亿元,说明市场关注度不低,此时股东层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被放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期半导体产业链整体受AI和HBM需求带动表现活跃,但锦龙股份主营业务并不在此列,其业务重心仍集中在金融投资与实业运营,与当前热门题材关联度有限。因此,我不认为它能轻易搭上这波科技行情的顺风车。与其关注概念炒作,不如盯紧大股东后续是否还有股份将被处置、是否有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次300万股完成过户,是一次程序性的风险释放。短期不会引发控制权动荡,但长期来看,若控股股东无法有效化解债务压力,类似的司法拍卖可能会反复上演。作为一个关注基本面的观察者,我认为现在的关键不是这一笔过户本身,而是背后反映出的企业治理结构韧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