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逸石化钦州项目正式试产
恒逸石化广西项目一期进入试生产阶段,这是公司近期在化纤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一步。该项目全称为“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及配套工程项目”,由其子公司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广西钦州港石化园区。根据公告,项目一期已实现全流程平稳打通,标志着这一大型生产基地正式迈入试运行周期。
一期工程占地1717亩,建设内容涵盖多个核心化工装置:包括2×30万吨/年环己酮、2×40万吨/年双氧水、30万吨/年合成氨、10万标方/小时制氢,以及2×30万吨/年己内酰胺和2×30万吨/年聚酰胺聚合等生产单元,同时配套智能仓库、供热系统和公用工程设施。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体现了公司在重资产项目建设上的执行力,也凸显了其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的战略意图。
地理与战略双重优势显现
该项目选址广西钦州,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重要节点。这为恒逸石化拓展东南亚市场、强化跨境供应链协同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项目建设契合国家“油头化尾”政策导向,有助于完善地方石化产业链条,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将与公司现有的文莱炼化项目形成上下游协同。通过整合上游芳烃资源与中下游己内酰胺、锦纶产能,恒逸正在构建一条从原油到高端合成材料的完整链条,即“苯-己内酰胺-锦纶”一体化布局。这种纵向整合不仅能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还能增强抗周期波动能力。
我看恒逸的一体化逻辑
说实话,看到这个项目进入试生产,我对恒逸石化的长期战略更加清晰了。过去几年,它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海外布局长流程炼化(文莱项目),二是国内深化下游精细化工布局。这次广西项目的落地,正是后者的关键拼图。
尽管当前财务数据显示公司面临一定压力——比如毛利率偏低、经营现金流承压、资本开支较大,但从产业角度看,这类重资产投入往往需要时间兑现回报。尤其是在己内酰胺和锦纶6行业集中度提升、新增产能趋缓的背景下,先发者优势明显。
目前行业供给端已过扩张高峰,而需求端受益于国产替代和出口增长,结构上正向高端纤维、工程塑料倾斜。恒逸此番发力高端尼龙领域,走的是差异化路线。再加上自主研发技术的应用带来成本优化潜力,未来若能稳定达产,竞争力不容小觑。
当然,短期股价受制于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今日主力净流入1180万元但五日仍为净流出),技术面也处于震荡区间。但我认为,对于这类以实业为基础、稳步推进产业链整合的企业,更应关注其产能释放节奏与运营效率改善。只要钦州项目后续运行顺畅,中期价值有望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