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7.92元定价是否无视中小股东权益?
首先,定价逻辑存在先天缺陷。公司控股股东既是国资股东,又是合计持有14亿元债权的核心债权人,此前已通过关联借款获取6%-8%的利息收益 。作为深度参与公司经营的债权人,其本应承担债务违约的风险,但7.92元的抵债价格未体现任何风险折扣,反而较重整投资人5.65元/股的认购价高出40%,实质是让中小股东为国资的“无风险债权”买单。
其次,违背市场惯例与公平原则。有投资者明确指出,同类重整公司的转股价多约定为高于市价50%以上,以此体现债权人对破产风险的承担。而*ST炼石7.92元的价格不仅低于当前8.61元的市价,更未要求控股股东额外让渡股份弥补中小股东,此项是否存在借“合规”之名,行利益倾斜之实。
二、 该股:除权后能否存在快速填权,二级市场买不到的情况?
“快速填权”是否关注到了该股的基本面?是否关注到了存在:无视股权稀释与业绩空窗的双重风险?
其一,中小股东持股被强行稀释,价值直接缩水。本次重整以每10股转增5.99股的比例合计转增5.23亿股,但全部转增股票均不向原股东分配,悉数用于引入投资人和抵债 。这意味着原股东持股比例将从100%骤降至62.5%(以原总股本8.73亿股计算),而持股绝对数量未增,权益被摊薄近37%。按公告公式模拟,除权后参考价约8.28元,较当前股价已隐含7%的跌幅,所谓“填权”连成本线都难以触及。
其二,无任何业绩支撑股价上涨。该股所谓“轻装上阵”,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境外子公司英国加德纳的亏损窟窿尚未填补,所谓“工作包转移、成本对冲”仅是方案中的规划,未披露任何已落地的订单或盈利改善数据 。没有业绩托底的“填权预期”,是否是诱导散户接盘的空中楼阁。
三、“国资主导”能否等同于“风险兜底”?
一方面,12亿负债去向成谜,暗藏合规风险。公司资产负债表显示总负债37亿元,但管理人仅确认25.6亿元,剩余12亿未确认的负债既未说明原因,也未披露处理方式。作为“层层审批”的方案,连负债基数都模糊不清,而历史遗留的张**股权质押、铼矿资产处置等问题,方案中未提及任何解决方案,所谓“早晚要解决”不过是拖延说辞。
另一方面,国资“保障”的是自身控股地位。控股股东作为债权人,其14亿元债权按“同债同权”获得清偿,却未像ST三圣等同类公司的实控人那样无偿让渡股份补充分配,反而通过重整巩固了47%的绝对控股。这种“既拿利息又拿股份”的操作,损害的正是中小股东的利益,与“国资改革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口号完全相悖。
四、 重整进展速度换不来质量,风险远未解除
“重整进展超预期”不能混淆“速度”与“质量”的本质区别。
本次重整从预受理到方案公布仅4个月,但核心问题全未解决:流动负债仍高于流动资产8.58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尚存;重整投资人注入的12.38亿元现金全部用于化债,未明确投向业务升级;所谓“航空产业链优势”至今未转化为订单增长。更值得警惕的是,控股股东持有的1741.5万股股票仍处于质押平仓风险中。
仅供参考,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