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城矿业拟斥资31.68亿元收购国城实业60%股权,这一消息瞬间点燃市场情绪。11月7日晚间公告披露后,11月10日公司股价直接涨停,市值冲上235.4亿元。这笔交易不仅是一次重大资产重组,更像是一场酝酿了13年的“承诺兑现”——从建新集团到国城集团,从刘建民到吴城,资产注入的接力棒传了一圈,终于在2025年底迎来实质性进展。
此次收购的标的国城实业,核心资产是大苏计钼矿,拥有矿石量1.24亿吨、钼金属量14.48万吨,平均品位0.117%,是国内少有的大型钼矿山之一。更重要的是,其生产规模将在2027年从500万吨/年扩至800万吨/年。而财务表现也相当亮眼:2024年实现营收21.85亿元,归母净利润9.42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0.74亿元,净利4.35亿元,盈利能力远超国城矿业自身。反观上市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13亿元,虽今年前三季度扭亏至4.50亿元,但扣非后仍亏损2.03亿元,主业承压明显。因此,这次收购确实有望从根本上改善国城矿业的盈利结构。
这笔交易,到底是谁的“解药”?
坦白讲,我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警惕。表面上看,国城矿业通过并购优质资产实现转型,逻辑通顺。但细看资金安排和股东背景,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国城矿业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货币资金仅11.92亿元,却要掏出31.68亿元现金完成收购,差额部分已向哈尔滨银行申请19.008亿元并购贷款,期限长达7年。而另一边,国城集团正面临巨大债务压力——截至2025年6月,其资产负债率66.43%,所持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率高达99.97%。交易完成后,集团将用所得款项偿还银行债务约30.24亿元,并解除5500万股质押。
说白了,这是一次典型的“左手倒右手”:上市公司举债支付现金,大股东拿钱还债解押。虽然国城集团和实控人吴城作出了三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7.25亿元的业绩承诺,但矿产资源本身具有周期性波动风险,钼价一旦回落,业绩兑现难度不小。更何况,国城实业此前还存在6.45亿元的资金占用问题,虽称已清理完毕,但仍需警惕潜在关联交易隐患。
我不是反对资产注入,恰恰相反,如果真能把优质资源整合进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是好事。但我担心的是,这种“蛇吞象”式的现金收购,在没有充分融资支持的情况下,是否会把上市公司拖入新的财务困境?毕竟,有息负债已达22.45亿元,再叠加长期贷款,未来几年的现金流压力不容小觑。
所以在我看来,这场持续13年的资产注入故事,或许更像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权衡局:一边是大股东亟需输血自救,一边是上市公司试图借力翻身。能否真正实现共赢,关键不在交易本身,而在于后续整合能力与行业周期的把握。投资者不妨多一分期待,但也必须多留三分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