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属钨市场呈现强劲上涨态势,价格连续突破历史高位,这场由政策收紧、需求爆发和市场情绪共振引发的“完美风暴”,正重塑着全球钨产业链格局。
2025年8月以来,中国钨市场延续强势上涨态势。长江综合钨粉均价在9月8日达到641,250元/吨,单日大幅上涨11,250元,年内涨幅超100%。
这种爆发性行情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推动的结果:从供需结构性失衡到政策与贸易利好,从市场情绪博弈到宏观经济与行业联动,共同造就了当前钨市场的火热局面。

01 价格走势:创历史新高的迅猛上涨
钨价在2025年8月表现极为强劲,主要钨原料价格月内涨幅约30%,年内累计涨幅达80%左右。
截至2025年8月29日,65%黑钨精矿价格报25.2万元/标吨,周环比涨13.5%,较年初上涨76.2%;仲钨酸铵(APT)价格报37.5万元/吨,周环比涨13.6%,较年初涨77.7%。
这种上涨态势在9月初仍在延续,长江综合钨粉均价在9月5日达到630,000元/吨,较上一交易日大涨12,500元,创下历史新高。
02 供应端:政策收紧与资源瓶颈双重约束
供应端的刚性收缩是本轮钨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中国对钨矿开采实施严格的配额管理制度,2025年首批配额仅为58,000吨,较2024年减少6.45%。
主产区配额削减明显:江西、湖南等钨矿主产区配额分别下调8%和6%,部分低产区指标近乎归零。环保督察加码导致江西、湖南等地矿山开工率骤降至35%,周产量减少约200吨,市场现货库存降至15天警戒线。
资源品位下降进一步制约供应:中国钨矿平均品位从2024年的0.42%降至0.28%,高品位黑钨矿近乎枯竭,开采成本攀升至10万元/吨以上。
03 需求端:新兴领域爆发与传统需求稳健
需求端呈现多元化爆发增长格局:
新能源领域:新能源汽车单台钨用量较传统材料提升3倍,钨铜复合材料成为锂电池集流体核心材料;光伏钨丝在硅片切割中渗透率从2024年20%跃升至2025年60%,替代传统钢丝可提升30%切割效率。
军工与高端制造:2025年硬质合金刀具、穿甲弹芯等钨制品订单同比增长42%,主要企业军工订单排期至2026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单座核聚变堆需耗钨2.9万吨,战略需求持续扩张。
传统工业领域:1-6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13.5%,挖掘机产量增长12.4%,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预计总投资1.2万亿元)拉动了硬质合金需求。

04 进出口与全球市场:管制政策与海外响应
中国对钨制品实施“一单一证”管制,成交周期延长至45天以上,导致国际买家加速囤货。
欧洲APT现货价冲高至445美元/吨度(折合28.3万元/吨),较国内溢价13%。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将钨列为“极度重要”战略资源,伦敦期钨库存仅1500吨,创近三年新低,全球供应链紧张态势加剧。
2025年钨市场进出口呈现新特点:钨矿砂进口增长35.89%,而未锻轧钨出口量增长250%,东南亚市场占比47%,成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05 产业链影响:上下游分化明显
钨价大幅上涨显著改善了上游矿山企业的盈利能力。尽管老矿山资源品位下降,开采成本突破10万元/吨,但当前价格水平仍使大部分矿山具有可观利润空间。
中游加工企业因原料成本带来的经营压力巨大,被动发布3-5次产品涨价函,部分企业甚至不再更新价格,实行一单一议。
硬质合金企业尤其困难,碳化钨粉在合金成本中占比约70%,是成本压力主因。部分刀具产品毛利率跌破10%,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下游用户对高价抵触明显,除刚需订单和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高附加值需求外,市场整体成交寥寥。
06 未来展望:紧平衡持续与风险并存
短期来看,业者多聚焦政策消息与国内外形势变化,并警惕市场投机性风险。预计9月份市场将保持高位运行,但价格波动可能加剧。
长期来看,基于扩内需、促消费的各项政策支持,以及高端制造与战略工程的持续驱动力,钨市场长期需求基础稳健。
叠加钨的不可再生性和战略资源属性,钨价格长期上行趋势不改。到2030年,中国钨制品行业有望形成“资源保障+技术创新+全球布局”的完整生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
需要警惕的风险包括:替代技术(日本住友电工已开发可降低30%钨用量的复合材料)、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季节性淡季因素可能抑制短期上涨动能。
总之,全球钨市场正经历系统性重估,相关涉钨上市企业股价也必然重构。中国作为拥有全球**52%钨储量和83%**产量的主导国家,通过政策调控和出口管制,正强化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价值含金量。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追逐涨价红利的同时,需警惕政策调控与技术替代带来的潜在风险,理性看待价格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