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杀入高端机床,出货量冲进行业前三
格力电器在2024年开发的双五轴高速龙门加工中心,在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领域出货量已位列行业前三——这一消息在11月26日迅速引发市场关注。面对投资者关于五轴数控机床是否销售的提问,格力在互动平台明确回应:为应对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趋势,公司专门攻克了前舱、电池托盘、后地板等六面体部件的加工难题,推出具备一次装夹完成全部六面加工能力的设备。相比传统单五轴机床,其加工效率提升超过80%。该产品还凭借创新设计获得日内瓦发明展金奖,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和结构集成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体化压铸技术成为主流,而配套的高精度、高效率加工设备需求随之激增。格力依托在精密制造、热管理及自动化领域的长期积累,顺势切入高端数控机床赛道,实现了从家电制造商向核心装备供应商的技术跃迁。
我看格力这步棋:不止是跨界,更是突围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格力做机床”时,也曾怀疑这是不是又一个概念炒作。但仔细梳理下来,我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这不是一次营销包装,而是一次有备而来的战略卡位。
首先,格力选择的切入点非常精准——聚焦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所需的六面体加工场景。这类零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极高,传统加工方式需要多次装夹,效率低且误差大。而格力的双五轴高速龙门加工中心通过结构创新实现“一次装夹、六面全加工”,直接解决了行业痛点。效率提升80%的数据如果属实,意味着客户能在单位时间内产出更多合格件,摊薄成本,这对追求规模效应的新能源车企极具吸引力。
其次,这项业务的背后,其实是格力多年积累的底层制造能力外溢。从空调压缩机到电机控制,再到模具与精密注塑,格力早已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如今将这些能力整合输出为高端装备,不仅是技术自信的体现,也打开了新的增长曲线。
从行业格局看,目前国内高端五轴机床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格力能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出货量行业前三,说明其产品已经过市场验证,具备一定的批量化落地能力。这比单纯发布一款原型机要有说服力得多。
当然,我也注意到当前股价处于震荡下行通道,主力资金短期净流出明显。但这或许正反映了市场的认知滞后——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格力正在从“造家电”转向“造工具”。一旦资本市场重新评估其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潜力,估值逻辑可能会被重塑。
说到底,格力这一步,走得低调却有力。它不再只是那个卖空调的公司,而是开始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机器的机器”。这种转变,值得我们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