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刚刚官宣:全系列工业机器人产品已成功开发。六轴、SCARA、焊接、协作机器人全线落地,甚至连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关节模组也已突破——这家以空调起家的制造巨头,正在用硬核技术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
根据格力电器在互动平台披露的信息,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并非浅尝辄止。其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和减速机等关键技术均已实现自主突破,并基于这些底层能力推出了覆盖多种应用场景的整机产品。这意味着,格力不只是在“造机器人”,而是在构建一套完整的机器人技术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明确表示已有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技术储备,这与当前车企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的趋势形成呼应。就在近日广州车展上,广汽、小鹏等企业已展示其人形机器人原型,整个产业正从概念走向量产前夜。
我一直在关注格力的技术演进路径,说实话,这次并不意外。从为南非世界杯场馆提供变频控制,到在港珠澳大桥应对盐雾腐蚀挑战;从让矿工在千米深井中“穿着西服下井”,到为数据中心打造无水冷却系统——格力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做空调的企业。它的基因里始终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在极端工况下解决问题,在别人不敢碰的地方扎根。这种能力迁移到机器人领域,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工业机器人本质上也是高可靠性、高精度、强环境适应性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而这正是格力过去几十年练就的基本功。
更重要的是,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政策与订单双轮驱动的关键节点。工信部重点布局、国内头部企业累计订单突破2万台、机器人ETF资金持续净流入,都说明资本和政策层面对这一赛道的认可。而特斯拉量产进度一再推迟,反而给了中国企业更大的窗口期。在这个时间点上,格力这类具备全产业链掌控力、有大规模制造经验、又有核心技术沉淀的企业,恰恰是最有可能跑出来的选手。
当然,我也清楚,机器人离真正规模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场景适配、安全合规,每一关都不容易。但至少现在可以确定一点:当很多公司还在讲概念时,格力已经把零件做出来了。这才是最值得重视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