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刚刚扔下一颗“技术炸弹”——他们已经开发出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这可不是简单的概念发布,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根据2025年11月20日公司在互动平台披露的信息,格力不仅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减速机和机器人动力学等领域取得关键进展,还成功推出了覆盖3kg到600kg负载的全系列工业机器人产品线,包括六轴机器人、SCARA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如今,又将触角伸向最前沿的人形机器人领域,标志着这家老牌家电巨头正在向高端制造纵深突进。
更值得留意的是,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格力多年来始终坚持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从压缩机到电机,从芯片到控制系统,几乎每一个核心部件都选择自己动手。过去几年里,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专利数接近14万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7万项。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格力仅用388天就建成了亚洲首座全自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良率高达99.6%,相关成果已应用于空调和新能源汽车,并通过车规级认证。这种“死磕”核心技术的风格,正是它能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底气所在。
我为什么看好格力这步棋?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并不感到意外。格力走的从来不是捷径。在全球供应链动荡、关键技术“卡脖子”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还在依赖进口核心部件,而格力早已悄悄把链条攥在了自己手里。人形机器人对关节模组的要求极高——需要高精度、高响应、小型化和低功耗,而这恰恰是伺服系统与精密控制技术的综合体现。格力多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积累,让它具备了天然的技术迁移能力。
我认为,这次布局不仅是产品延伸,更是战略升维。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代智能硬件的重要入口,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都在发力,背后是对未来智能制造、服务场景的争夺。格力此时亮出关节模组技术,说明它不想只做代工或配套,而是要成为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甚至未来的标准制定者之一。
而且从产业链角度看,蓝思科技同日透露今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预计超3000台,2026年核心部件和整机组装规模将翻番。这意味着整个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前夜。格力提前卡位,一旦行业爆发,它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就会形成护城河。
当然,挑战也不小。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早期阶段,成本高、应用场景有限。但正如董明珠一贯坚持的:真正的企业竞争力,来自于长期投入和自主掌控。我不敢说格力一定能成为机器人巨头,但我相信,像这样沉下心做技术的企业,才最有希望穿越周期,在中国制造的升级浪潮中站上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