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刚刚扔下一颗“技术炸弹”——公司已成功开发出可用于人形机器人上的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这一消息在2025年11月20日通过互动平台正式披露,瞬间点燃市场关注。要知道,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代智能硬件的“终极形态”,而关节模组正是其运动能力的核心所在,相当于人类的“关节+神经+肌肉”系统集成体。格力不仅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早已布局六轴、SCARA、协作机器人等全系列产品,负载覆盖3kg到600kg,如今更进一步切入前沿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意味着它的技术纵深正在从家电制造向高端智能制造跃迁。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技术展示。回顾格力的发展路径,你会发现这家公司几乎是以“逆潮流”的方式在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当大多数企业选择轻资产运营、代工贴牌快速扩张时,格力却坚持自研压缩机、电机、芯片乃至控制系统,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闭环。过去十年,它投入超过1000亿元研发资金,累计申请专利近14万项,其中发明专利超7万项。特别是在芯片领域,格力仅用388天就建成了亚洲首座全自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良率达到99.6%,产品已应用于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场景。
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技术突破
说实话,当我看到格力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时,并没有感到意外。这家公司在董明珠的带领下,一直有种“死磕到底”的气质。她说过:“今天依赖别人,明天就可能等死。”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极端,但恰恰道出了中国制造在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真实困境。而格力的做法是,把每一个可能被卡脖子的环节都自己做一遍。
现在来看,这种看似“笨拙”的长期主义反而成了最大的竞争力。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真正能跑出来的企业,一定不是靠概念炒作,而是要有扎实的机电一体化能力、精密制造经验和系统集成实力——而这正是格力过去几十年练出来的基本功。
更值得重视的是,格力并不是孤立行动。同一天,蓝思科技也透露,今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超3000台,2026年核心部件和整机组装规模将翻番。这说明,国内供应链对人形机器人的支持已经从单一零部件走向系统化配套,一个具身智能硬件制造生态正在成型。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科技变革不会来自PPT和发布会,而是在实验室、车间和产线上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格力这次的动作,或许不会立刻带来业绩爆发,但它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中国制造业的头部企业,已经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的技术主权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