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这一消息在今日资本市场引发关注。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372亿元,同比下降6.6%;归母净利润214.6亿元,同比微降2.3%。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单季营收仅400亿元左右,同比下滑超15%,净利润降幅也接近10%,业绩表现明显承压。
空调主业遭遇内外夹击
从行业背景看,空调市场整体增长乏力。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家用空调内销量同比增长8%,但增速已呈现逐季放缓趋势,9月甚至出现年内首次单月同比下滑。格力作为行业龙头,同样未能幸免。产业在线数据显示,其Q3家用空调内销出货量虽小幅增长3.2%,但在价格战加剧和“以旧换新”补贴退坡的双重影响下,实际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外销方面更为严峻,受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出口同比下滑15.3%,叠加高基数效应,进一步拖累整体收入。
与此同时,来自美的、小米等竞争对手的压力也在加大。尤其是小米空调凭借低价策略快速扩张,今年二季度出货量突破540万台,迫使格力不得不推出“晶弘”等性价比品牌应对,短期内牺牲了部分毛利率。
转型阵痛中的积极信号
但我认为,不能仅凭短期数据否定格力的价值。事实上,公司在经营质量上展现出韧性。最突出的一点是现金流——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高达457亿元,同比暴增近260%。这说明即便在收入下滑背景下,格力的核心业务依然具备强大的“造血能力”。合同负债同比增长26%,也反映出经销商信心并未崩塌,甚至有回暖迹象。
更值得肯定的是公司的战略调整。持续推进的“董明珠健康家”门店升级,已在超1000家门店落地,试图通过场景化体验推动全屋智能转型。研发投入同样不减,前三季度达56.2亿元,占营收比重提升至4.1%,持续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海外新兴市场如中东、拉美也在加速布局,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我怎么看当前的格力?
说实话,现在的格力正处于一个典型的转型阵痛期:旧的增长逻辑(依赖空调+传统渠道)正在弱化,新的增长曲线(多元化+新零售)尚在培育。这个过程必然伴随业绩波动。但在我看来,它比许多表面光鲜的企业更扎实——强劲的现金流、领先的净利率水平(Q3达17.6%)、以及高达7.4%的股息率,都是真金白银的底气。
机构普遍下调了盈利预测,但这更多是对短期压力的反映。申万宏源仍维持“买入”评级,理由很清晰:空调基本盘稳固,估值已处历史低位。我认同这个判断。格力或许不再高速增长,但它正努力成为一个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公司。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而言,这样的格力,未必不是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