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SZ000651)$ 一、业务布局与技术积累:全链条自主可控,第三代半导体成核心优势
格力电器自2015年进入芯片领域,通过子公司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2025年由李绍斌接任法定代表人,强化芯片业务独立运营)开展芯片设计与制造。2023年,格力斥资近百亿元建成亚洲首座全自动化碳化硅(SiC)芯片工厂,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设备国产化率超71%,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技术上,格力聚焦第三代半导体SiC技术,其SiC芯片具有耐高压、耐高温、高效率、低开关损耗等优势,良率稳定在99.6%,单片制造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8%,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市场表现与业绩增长:高速增长的第二利润支柱
格力芯片业务已成为公司第二大利润来源。2024年,半导体业务收入达150亿元,同比增长50%;净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75%,占总净利润的10.9%。2025年,芯片业务保持高速增长,预计营收将突破200亿元,其中碳化硅(SiC)芯片业务预计收入超50亿元(中金公司测算,若SiC芯片在家电领域渗透率达30%,可贡献约80亿元营收,毛利率达28%)。产品应用方面,自研芯片在家用空调产品中的自研应用占比约30%,截至2025年6月,搭载自研SiC芯片的格力空调装机量已突破170万台;同时,芯片已拓展至商用空调、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自营业务,并为23家芯片设计公司提供晶圆流片制造服务。
三、应用场景与客户拓展:从家电到新能源的多元化布局
格力芯片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家电向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延伸。在家电领域,SiC芯片已应用于100万台以上空调,实现单台空调节能效率提升13.6%、动态能效提升15.8%;在新能源汽车领域,SiC模块用于汽车的空调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控系统,已通过IATF16949车规级认证,进入比亚迪、华为等车企供应链,2025年预计配套1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收入约10亿元;在工业领域,自主研发的600kg高负载机器人芯片精度达0.02mm,已替代瑞士ABB、德国库卡产品,2024年销量超1000台。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向:竞争与壁垒并存
尽管前景向好,格力芯片业务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传统半导体厂商(如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及国内家电企业(如美的、海尔)均在推进芯片自研,国际巨头(如英飞凌、Wolfspeed)在SiC领域占据99%的市场份额,格力需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二是技术壁垒:高端人才缺乏(如SiC芯片设计、制造人才)及高端设备依赖进口(虽已推动国产替代,但部分核心设备仍需进口)仍是制约因素;三是外部环境影响: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如限制先进计算集成电路、出口管制)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五、战略支持与未来展望:政策与资本的助力
格力芯片业务的发展得到政策与资本的强力支持。商务部2025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有望为格力等国内芯片企业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加速模拟芯片国产化进程。此外,格力芯片业务已具备分拆上市基础(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上半年或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未来通过资本运作可加速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随着全球碳化硅市场快速增长(预计2022-2028年市场规模从18亿美元增至89亿美元),格力芯片业务有望借助SiC技术的先发优势,成为公司未来3-5年的重要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