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3 08:51:15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浙江
虽然这篇文章中很多数据对不上,但还是能说明很多问题的?格力造车结果出来,都以为骗
虽然这篇文章中很多数据对不上,但还是能说明很多问题的?
格力造车结果出来,都以为骗了董明珠130亿,实则董明珠更厉害
格力电器于2022年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消息曾在市场激起千层浪,董明珠豪掷130亿投资造车的举动让外界惊叹不已。时至2025年初,格力汽车项目最新动态显示:格力已悄然调整战略方向,从最初的整车制造转向为汽车零部件供应与技术支持,这一转变引发市场诸多解读与猜测。
格力汽车项目投资金额高达130亿元,这在家电企业转型造车的案例中位列前茅。据格力电器2024年财报显示,汽车业务板块收入仅为7.8亿元,占总营收不足1%,这与最初的庞大投资规模和市场预期形成鲜明对比。表面看来,格力造车计划似乎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市场声音大多倾向于"格力汽车失败"的论调。
深入分析格力最新业务动向会发现,格力汽车战略早已完成关键调整。2024年第三季度企业战略发布会上,格力明确表示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车载空调和电池温控系统三大技术领域,并已与包括比亚迪、理想、小鹏在内的多家车企达成合作。这些业务恰好是格力多年来的技术优势所在。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格力进入汽车行业的方式正在调整,但进入汽车产业的决心没有改变。我们发现,直接造整车并非格力的最优路径,发挥格力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优势才是正确选择。"
从数据来看,格力在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2024年格力汽车空调压缩机出货量达到237万台,比2023年增长86.7%。格力开发的新型电池液冷温控系统已被6家新能源汽车品牌采用,该系统能将电池pack温差控制在3℃以内,显著优于行业5℃的平均水平。
格力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布局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规划的战略转向。2023年初,格力就已增资珠海零边界技术有限公司12亿元,该公司专注于车载压缩机和热管理系统研发。格力内部人士透露,早在2021年,格力就已开始组建专门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团队,累计申请车载技术相关专利1238项,位居家电企业跨界汽车领域的首位。
中信证券研究部高级分析师王鹤在一份行业报告中指出:"格力选择从自身擅长的压缩机、电机、控制器等方向切入汽车产业,比直接造车具有更高的门槛优势和技术壁垒,避免了与传统车企的正面竞争。"
比较格力与其他跨界造车企业的财务投入会发现,格力的做法确有不同。小米汽车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才推出第一款量产车型;华为选择与车企深度合作,但仍投入数百亿元研发智能驾驶系统;而格力宣称的130亿元投资中,实际执行的资金投入约为72.8亿元,且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线建设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车载空调与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达到1270亿元,年增长率为23%,远高于整车市场7.3%的增速。预计到2026年,该细分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格力聚焦这一领域显然看中了其增长潜力和技术门槛。
电池温控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电池寿命、充电速度和安全性。中国电池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89GWh,同比增长41.3%。随着高压快充技术普及,电池热管理需求急剧增加。格力开发的双向液冷温控技术能在15分钟内将电池温度降低20℃,该技术已被多家车企采用。
格力的战略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反思。一位接近格力的供应链高管透露,2022年底格力曾考虑收购一家造车新势力,但因估值分歧未能达成协议。2023年初,格力又与某外资车企谈判代工合作,同样因条件不匹配而搁置。这些经历促使格力重新评估自身优势,最终选择专注零部件领域。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在《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分析报告》中指出:"家电企业进军汽车领域,最大的挑战在于整车制造的复杂性和品牌认知度,最明智的选择是先以零部件供应商身份介入产业链,积累经验后再考虑整车制造。"
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最初低估了造车的难度,也高估了整车市场的回报周期。但格力的技术积累不会浪费,我们调整路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这不是战略失败,而是战略优化。"
从产业链角度看,格力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恰逢其时。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80万辆,渗透率超过35%。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车企对降本增效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给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供应商带来机遇。
格力的技术研发实力在行业内备受认可。2024年格力研发投入81.3亿元,占营收比例达到5.7%,高于家电行业3.2%的平均水平。在车载空调领域,格力自主研发的混合制冷剂技术能使能耗降低23%,该技术已获得67项专利授权。格力还率先攻克了高温环境下压缩机可靠性问题,其车载压缩机在55℃高温环境下依然能稳定运行3000小时以上,超过行业标准要求的2000小时。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张宏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评价:"格力在精密制造和热力学控制方面积累的技术能力,在电动车热管理系统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传统零部件企业难以短时间追赶的。"
相比直接造车,格力专注零部件供应在财务上更为稳健。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泽表示:"整车制造通常需要5-7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零部件业务通常2-3年即可产生正向现金流。格力选择后者显然更符合上市公司股东利益。"
2024年格力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达到32.7%,远高于整车制造业10%-15%的行业平均水平。格力电器CFO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汽车零部件业务已经实现盈利,预计2025年该业务营收将突破20亿元,贡献利润约6亿元。"
格力进军汽车领域的战略调整也反映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超过200个,但销量前十的品牌市场份额已达到73.5%,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在这种格局下,新进入者通过直接造车获得成功的难度陡增。
格力转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战略还带来了意外收获——提升了家电主业的技术水平。格力电器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为了满足汽车级零部件的可靠性要求,我们提升了整个研发体系和制造标准,这些改进反哺到空调主业后,产品可靠性指标提升了30%以上。"
汽车电子对电磁兼容性要求远高于家电产品,格力为此投入5.2亿元建设了新一代EMC(电磁兼容)实验室。这一投入不仅服务于汽车零部件研发,也大幅提升了格力智能家电产品的抗干扰能力。
格力电器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1421亿元,净利润24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董明珠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格力进军汽车领域不会分散主业精力,两者是技术互通、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直流变频技术已应用于家用空调,使产品能效提升8%。"
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24全球家电与汽车产业融合趋势打造"不亚于特斯拉"的电动车,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