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电器”,000651.SZ)发布了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00.38亿元,同比减少7.31%;归母净利润321.85亿元,同比增长10.91%;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16.4亿,同比增加13.78%;归母净利润59.04亿,同比增长26.29%。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格力电器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营业收入下滑,而自2005年上市以来,格力电器也仅有2015年、2020年、2024年这3年出现营收回撤。
2015年的营收下滑,被归因为彼时的格力电器正处于转型期,加上当时的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空调产品低价促销等等原因;2020年的业绩下滑,被归因为当时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
而格力电器2024年的营收下降原因是什么?
其营业收入按产品可划分为,消费电器、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智能装备、其他主营、其他业务五大产品,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8.54%、9.12%、0.22%、1.84%、10.28%;其营收增速分别为-4.29%、0.80%、-36.68%、122.29%、-33.88%。除其他主营业务表现亮眼外,其余业务均有不小的业绩压力。
2024年格力电器营收同比减少103亿元,而按产品来看,消费电器同比减少67亿元,智能装备同比减少2亿元,其他业务同比减少100亿元,而工业制品和绿色能源几乎持平,仅有其他主营增加了19亿元。
去年,格力电器还把空调业务和生活电器的营收在报表分开列示,今年则合并成消费电器。生活电器的主要产品有冰洗产品、厨房电器、热水器、环境电器、医美产品等等。
今年2月,格力电器首次推出了“董明珠健康家”全新战略品牌,旨在推进格力电器的多元化产品布局,降低空调业务对于格力业绩的依赖
董明珠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提到,空调是格力的“看家本领”,要做到最好,另外的增长点则在于冰箱和洗衣机的创新产品。
报表中没有解释消费电器的营收为何出现下降,与2015年和2020年因为宏观经济变化而导致的家电行业普遍衰退不同,去年由于国补和以旧换新政策,从全行业表现来看,同业公司同比大多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超过2017年9454亿元峰值并突破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从“家电三巨头”的整体表现来看,另外两家的营收也并未出现明显下滑。美的集团(000333.SZ)2024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4090.84亿元,同比增长9.47%;海尔智家(600690.SH)2024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2859.81亿元,同比增长4.29%。
除了主营的消费电器业务营收下滑以外,格力电器长期以来多元化业务难以实现突围,同样也拖累了业绩的表现。
多元化业务是格力电器绕不开的一个关键问题。格力电器虽然布局了十几个业务板块,按产品分类有工业制品、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其他主营等几大类,但按营收占比来看,多元化业务占比仅有10%左右。
格力的多元化业务除了传统家电领域的压缩机、电机方面外,还涉猎电线电缆、电容器、制冷配件、半导体、再生资源、智能装备(包含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等领域)、精密模具,向产业链上游进行拓展。
在半导体领域,格力拥有的32位系列MCU芯片已在家用空调、商用多联机、线控器、遥控器等终端产品上实现批量应用,年用量超过4000万颗。
格力面向新能源光伏、锂电领域格力推出了六轴机器人、SCARA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产品。同时,依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公司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及船舶、钢构焊接领域提供智能化的机器人自动化应用解决方案。
不过,多元化产品尚未完全转化为营业收入。而消费电器的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76.09%进一步上升至2024年的78.54%。
不难看出,格力电器的营收下降,从宏观层面来看,因为国内消费需求较为疲软,家电行业进入价格战;其次,多元化业务表现不振,进一步拖累了业绩表现;最后,以“董明珠健康家”为代表的渠道改革还处于投入阶段,尚未能对业绩实现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