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但她关于格力电器如何推进管理层年轻化的发言却引发网友争议。
董明珠称,格力重视人才培养,不是以年龄、资历来衡量,关键在于人才的思想要保持年轻化,有创新能力、责任心及敢于拼搏,并表示“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按理说,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制定选人用人标准无可厚非,但把“海归”和“间谍”挂钩,将安全焦虑简单转化为对特定群体的排斥,就不合适了。当这样的言论从一位有社会影响力的明星企业家口中说出来,更会加深对特定群体的污名化,在无形中制造情绪对立。
而就在前一天,京东发布《致全体外卖兄弟骑手们的公开信》,抨击竞争平台对骑手搞“二选一”时,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份公开信直指某外卖平台“五宗罪”,涉及不为骑手缴纳社保、算法压榨、漠视安全、压榨餐饮商家利润、纵容“幽灵外卖”等。“五宗罪”涉及的问题,虽然过去在网上曾有讨论,但并无定论,京东据此“公开奉劝某平台”,直接将对手定性为“黑心剥削者”。类似的表达,虽然只是公关战的一部分,但很可能激发公众不满情绪,增加对整个行业的误解。
这两起事件看似孤立,实则反映出同一趋势:一旦企业、企业家将商业竞争上升为“道德批判”,利用公众情绪打击对手或巩固自身形象,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面对公众,当企业、企业家试图通过强化自身形象去做市场营销或参与竞争时,需要建立边界意识,尤其在涉及公共议题时,必须回归事实和问题本身——无论是外卖中的算法困境,还是企业用人政策,都该就事论事。
企业家的言论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当竞争变成“贴标签大赛”,当人才战略沦为“间谍恐惧症”,受损的不仅是企业形象,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期待商业巨头之间的竞争回归产品与服务,对有可能挑起对立情绪的言论保持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