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30%!风华高科打响MLCC涨价第一枪,行业拐点来了?
近日,国内被动元件龙头风华高科正式对外发布涨价函,宣布因金属银、锡、铜、铋、钴等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公司决定对多类产品实施提价。其中,电感磁珠类上调5%-25%,压敏电阻和瓷介电容的银电极系列产品均上涨10%-20%,厚膜电路类产品更是最高调涨30%。这一举动迅速在电子产业链引发关注,被视为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行业进入新一轮价格周期的标志性信号。
此次调价并非孤立事件。早在11月初,台系巨头国巨旗下的基美就已对钽电容产品进行涨价。而风华高科作为国内MLCC产能和技术领先的厂商之一,其动作更具风向标意义。背后推力一方面是成本端压力显性化——贵金属价格走高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则是需求端结构性回暖。当前AI服务器与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拉动被动元件增长的双引擎:单台AI服务器MLCC用量可达传统服务器的8倍,纯电动车单车使用量约1.8万颗,为燃油车的6倍。供需格局随之转变,行业稼动率从2024年初的65%提升至目前超80%,库存也回落至3-4个月的合理水平,市场由供过于求转向紧平衡。
头部效应加速显现
我看到这轮涨价背后的深层逻辑,远不止于成本传导那么简单。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它正在加速行业的分化与集中。像风华高科、三环集团这类头部企业,既有规模优势,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比如风华高科已在高温高容MLCC材料领域打破国际垄断,并将5G基站用薄介质高容MLCC推进到小批量验证阶段;三环集团则凭借一体化生产模式,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高达42%的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5%。这些能力让他们不仅能顺利转嫁成本,还能借势提升高端产品的溢价空间。
反观中小企业,则面临双重挤压:采购议价能力弱导致成本涨幅更高,同时难以通过车规级AEC-Q200等认证,无法切入高毛利市场。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涨价空间有限,生存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国产替代正从“量”的追赶迈向“质”的突破,MLCC国产化率已从2020年的12%升至2024年的22%,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30%。
涨价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头
在我看来,这次涨价是行业走出低谷的积极信号,但能否持续,关键还要看AI与汽车电子需求的韧性,以及国内企业在高端领域的技术兑现能力。短期看,其他厂商是否会跟进调价值得关注;中期看,订单能见度是否稳定才是支撑估值的核心;长期来看,只有当国产厂商能从“成本驱动型涨价”走向“技术驱动型溢价”,才能真正摆脱低价竞争标签,在全球供应链中掌握话语权。
资本市场显然已经嗅到变化。11月18日,风华高科股价涨停,成交额超22亿元,反映出市场对其治理优化、高端布局和现金流改善的认可。但这轮行情能不能走得更远?我觉得,答案不在涨价本身,而在技术创新的深度与量产落地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