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的股权结构,在2025年11月底悄然生变。就在今天,公司正式公告:间接控股股东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长安汽车”)正式成为长安汽车新的间接控股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35.04%。这一变动并非突发,而是年初以来持续推进的央企重组落地结果。
此次变更源于国务院批准的一项存续分立方案——原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拆分为继续存续的兵器装备集团和新设的中国长安汽车。分立前,兵器装备集团直接持有长安汽车14.23%股份,并全资控股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辰致集团”)。根据安排,这部分股权全部划转至新设立的中国长安汽车。今年11月3日,约14.11亿股长安汽车股份完成过户;27日,辰致集团也完成工商变更,标志着整个重组流程彻底闭环。
现在,中国长安汽车直接持有长安汽车14.23%股份,同时通过辰致集团及中汇富通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控制20.81%股份,合计35.04%,成为实际控制主体。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尽管持股架构调整,长安汽车的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公司在公告中也强调,本次变动不会对日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不涉及资产剥离或业务重组,更多是国有资本布局的内部优化。
看到这里,我倒是有些自己的看法。这次重组看似平静,实则意味深长。把“中国长安汽车”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单独剥离出来,明显是在为长安系未来更灵活的资本运作铺路。过去几年,长安在新能源转型上动作频频,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品牌逐步成型,但面对比亚迪的强势压制和蔚小理的先发优势,仍需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如今以“中国长安汽车”为平台,未来无论是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子品牌独立上市,还是进行产业链并购,操作空间都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或许释放出一个信号:国家层面对汽车工业的战略定位正在升级。将长安的核心资产从大型军工集团中单列出来,更像是将其作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化的一个专项抓手。尤其是在智能电动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种“国家队+市场化”的模式,可能比单纯的国企体制更具战斗力。
当然,我也清楚,股权结构调整只是第一步。真正考验还在后头——如何提升技术转化效率、如何避免内部资源重复投入、如何在保持国资主导的同时激发创新活力,这些才是决定长安能否真正突围的关键。但我愿意相信,这一次的“换壳”,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一场深层次变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