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消息,“重庆造”机器狗“哮天”在全国两会上“大出风头”,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多个工位“批量上岗”机器人……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融入工业生产和大众生活,具身智能机器人这股“产业旋风”已愈刮愈烈。
5月15日,第25届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子论坛,“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技能创新应用发展论坛”在渝举行。国内机器人行业众多产学研人士齐聚,分享各自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实践经验和行业见解,碰撞思维火花。
当前“机器人+”应用场景呈现哪些特点?重庆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发展机遇?记者进行了调查。
智造机器人赋能新型工业化和消费新场景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论坛上,参会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雷蕾表示,目前国内不少企业正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局,特别是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等细分赛道,已经成为投资机构追逐热点。
雷蕾说,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创新的产物,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指令和识别周围环境,从而执行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任务。它们在工业、物流、零售等多个领域具备很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空间和产业发展机遇。
另一位参会专家,重庆市机器人学会专委会主任石为人建言,重庆需通过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提升产业生成能力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产学研三方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活力,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的“产业爆点”。
“重庆要按下具身智能发展‘加速键’。”论坛上,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重庆凯瑞机器人公司等企业及研发机构人士表示,重庆应以先进制造业为切入,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快速生成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品,在工业领域推动规模化应用,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和产品更新迭代,向生活消费领域辐射推广,创建一批新消费场景加速形成商业闭环。
专家们建议重庆持续优化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完善包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及金融支持在内的要素保障体系,推动产业开源发展,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扩大机器人产业参与度,促进技术高效迭代。
发展机器人产业,重庆具备先发优势良好基础
机器人产业,一直在重庆制造业发展蓝图之中,特别是重庆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蕴藏着丰厚的机器人“产业家底”。
早在2011年,面对当时日益激增的工业机器人需求,重庆已紧锣密鼓对机器人产业“排兵布阵”,筹谋相关发展规划。2013年,重庆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机器人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并把这一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从2015年起,全球知名机器人品牌企业如日本川崎、德国库卡、瑞士ABB等接连来渝落子。这些龙头企业入驻,不仅是对重庆机器人市场潜力的认可,也成为推动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2021年,重庆再次“加注”机器人产业发展,印发《重庆市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吹响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检测认证为重点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冲锋号”。
截至2024年底,重庆机器人产量突破6万套,全产业链产值超370亿元,机器人产业成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当中的18个“新星”产业集群之一。
“发展机器人产业重庆具备良好基础。”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说,在人工智能和关键软件方面,我市有中科云丛、沪渝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模型产品及算法,有重庆大学领衔建设的嘉陵江实验室进行具身智能实验布局。
机器人本体制造及配套方面,我市有华数、七腾等一批本地高成长性机器人企业,有重庆大学来福研究院和重庆来福工厂,具备机器人制造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
在传感器方面,我市有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皮肤、中科摇橹船视觉传感器等创新产品;智算算力方面,有重庆智算公司联合华为建设的智算中心,还有博拉智算公司提供算力支持。
市经济信息委表示,随着日前我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方向首批10个“揭榜挂帅”项目落地,依托丰富多元的工业应用场景,我市将加快集聚具身智能产业链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快速生成。
厚植“科技+产业”,培育智造创新优势
业内认为,高质量发展机器人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形成智造优势是“重中之重”。
今年3月,在我市召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协同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上,近60家机器人产业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交流产业发展心得。
川崎(重庆)机器人董事长廖旭东建言,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应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并举,以具身大模型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场景应用为突破口,通过“技术攻关、开源发展、开放场景”,推动产业快速生成和迭代发展。
七腾、华数等机器人企业负责人也表示,重庆作为制造重镇,在制造业领域因其环境相对固定且任务明确,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较先取得突破的关键应用领域。
比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自动驾驶、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等细分领域,与机器人产业有不少共通之处,特别是在供应链方面有大量重叠,两类产业优势叠加,将加速重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商业化步伐。
就在前不久,长安汽车公布《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供应商公开寻源公告》,提出进军人形机器人,通过重点突破驱动、动态控制、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其主打产品将从“四轮汽车”,逐步演变为具有多功能属性、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
可以预见,随着重庆多个制造业应用场景与机器人产业产生“同频共振”形成“蓄势储能”,将推动重庆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上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