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公告重点是正在加快㴋清房地产类等亏损资产。很快中迪将沦为一个非常干净彻彻底底的壳!!而这一切发生在深圳天微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2.55亿元底价拍得ST中迪控制权之后,这难道不正是天微电子借壳上市进程加速了吗??!!
一,资产处置:加速清空房地产业务
ST中迪的资产处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1月14日,ST中迪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达州绵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将以14套房产抵偿成都捷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部分工程欠款。
这些不动产总估值达885.41万元,抵偿后公司仍需支付剩余6035.59万元工程款项。
该议案在董事会表决中获得5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显示出公司管理层在推进资产处置方面的决心。
二,财务困境:资不抵债的严峻现实
ST中迪的财务困境已不是秘密。
根据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ST中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已为-851.68万元,公司正式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公司经营业绩同样惨淡: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下降52.64%;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51亿元,同比下降42.08%。
ST中迪在11月12日的公告中已明确提示退市风险:若2025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三,控制权变更:10月17日,成立仅3个月的深圳天微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第二次司法拍卖中,以2.55亿元的底价成功竞得ST中迪控股股东持有的全部7114.48万股股份,占ST中迪总股本的23.77%。
拍卖过程堪称惊心动魄——在距离拍卖结束仅剩6分钟时,拍卖平台仍显示无人出价,眼看即将再次流标。此时,天微投资突然现身并以底价成功竞得!!
四,天微背景:半导体老兵的资本棋局
天微投资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其背后站着的是半导体行业的资深人士。
天微投资的股权结构极为简单,由门洪达、张伟两人分别持股50%,门洪达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
门洪达与张伟是深圳市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深圳天微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及半导体设备制造等业务。
深圳天微一直寻求登陆资本市场,曾于2016年计划挂牌新三板,后转向寻求IPO。
截至今年10月13日,五矿证券提交的第十五期辅导工作进展报告仍显示,深圳天微在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等方面“与上市公司的标准相比需持续规范和完善”。
在直接IPO遇阻的情况下,收购ST中迪成为了深圳天微曲线登陆资本市场的首选方案。
五,债务重压:新主面临的巨大挑战
天微投资入主ST中迪后,面临的是沉重的债务负担。
导致此次股权拍卖的是一笔2019年的银行借款。ST中迪子公司重庆中美恒置业有限公司向重庆三峡银行申请了7.5亿元借款。
截至2025年9月30日,相关借款本息及罚息等合计约5.92亿元仍未偿付。
天微投资支付的2.55亿元拍卖款将全部用于偿还该债务,但偿还后ST中迪的子公司仍欠三峡银行约3.37亿元。
ST中迪还面临多项或有负债。公司曾为原子公司成都迈尔斯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1.7亿元银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目前该笔借款已提前到期,债权银行已提起诉讼,涉及金额达1.28亿元本金及相关利息。
六,退市倒计时:新主的“救壳”之路
对于天微投资而言,摆在其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挽救ST中迪的上市资格。不然天微花2.6个亿拍下的中迪控制权将一文不值!
根据退市新规,若2025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目前ST中迪净资产已为负值,前三季度营收仅1.35亿元,两项指标均触及退市风险警示红线。
天微投资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拿出有效方案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否则控制权变更可能失去意义。
前述资本市场人士指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无偿赠与”等方式来维护“壳”资源。
天微投资收购ST中迪被市场视为半导体企业借壳上市的典型案例。在IPO进程缓慢的背景下,收购现有上市公司控股权确实成为不少行业企业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选择。
随着ST中迪原有房地产资产的逐步清理,天微电子向上市公司注入半导体资产的条件日益成熟。
留给天微投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它必须在短期内拿出有效方案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否则这场2.55亿元的收购可能最终失去意义。所以,天微已经开始动作了,今天的公告应该是天微正式借壳中迪的开始!!!记住,现在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