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ST板块的价值重估浪潮中,ST中迪与ST东易凭借“半导体注入”与“算力落地”两大确定性主线,成为资金追捧的核心标的。二者的高估值逻辑并非概念炒作,而是建立在实控人硬核产业资源与明确资产注入路径之上。本文结合所有公开资料将通过深挖两家公司实控人的产业版图,结合真实案例的鲜明对比。
一、ST中迪:半导体大佬入主,对标闻泰科技
(一)实控人深耕半导体多年,注入资产含金量十足
ST中迪的估值逆袭,核心在于控制权变更后引入的“半导体基因”实控人。2025年11月,公司完成股权过户,深圳天微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成为控股股东,背后实控人为门洪达与张伟——二人作为深圳天微的共同创始人,在半导体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技术沉淀与产业布局经验。
深圳天微作为国内专精特新企业,其业务聚焦AI神经元芯片、存储芯片等高端赛道,核心技术已打破国外垄断,更与华为海思深度合作研发新一代存储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值得关注的是,五矿证券已为深圳天微完成第十五期上市辅导工作,等待注入ST中迪,相当于将一家准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平移至A股平台,这种“成熟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组合,在资本市场中具备极强的估值爆发力。
更关键的是,ST中迪的转型进度远超市场预期:股权过户已完成,董事会改选将在3个月内落地,深圳天微核心管理团队将全面接管公司运营,预计2026年上半年即可启动半导体资产注入,整个流程清晰、确定性高。这种“实控人到位即推进资产注入”的效率,在ST转型案例中实属罕见,也为估值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对标闻泰科技,百亿起点的半导体资产注入潜力凸显
要判断ST中迪的估值空间,A股主板公司闻泰科技(600745)的半导体并购案例堪称完美对标。2018年,当时市值仅160亿元的闻泰科技,启动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后者估值高达350亿元,是全球领先的车规级半导体企业。尽管收购规模远超自身市值,但闻泰科技通过“现金+债务+股权”的组合方式,最终以331亿元完成全额收购,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最大跨国并购案。
收购完成后,安世半导体的业绩与技术迅速与闻泰科技融合,2024年贡献营收14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从1.71%飙升至19.51%,推动闻泰科技市值一路攀升,截至2025年11月,其总市值已稳定在527亿元以上,较收购前实现3倍以上的估值增长。更值得注意的是,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业务聚焦车规功率器件,而ST中迪实控人掌控的深圳天微,主攻AI神经元芯片与存储芯片,赛道更贴合当前人工智能、国产替代的时代风口,技术壁垒与成长空间更具优势。
对比二者的注入逻辑:闻泰科技是“跨界收购外部半导体资产”,而ST中迪是“半导体实控人注入自有核心资产”,前者面临整合风险,后者具备天然协同优势。参考闻泰科技从160亿到500亿的估值跃迁,ST中迪当前38亿元的市值(截至2025年11月22日)显然尚未到达其半导体资产价值。若深圳天微资产注入,ST中迪的估值当前股价仍处于价值洼地。
二、ST东易:算力巨头撑腰,10倍于ST宇顺的算力神话正在酝酿
(一)实控人产业集群赋能,算力资源堪称行业标杆
ST东易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实控人张建华打造的全产业链算力生态。作为A股资深产业投资人,张建华在算力与数据中心领域布局深远,旗下两大核心企业——华著科技与长空建设,均为行业领军者,为ST东易的算力业务提供了“建设+运营+订单”的全链条支持。
华著科技是国内顶尖的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商,手握多项算力调度核心专利,服务客户覆盖头部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及人工智能巨头,在高算力数据中心运营领域拥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与客户资源。长空建设则是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的核心建设方,参与过多项重大数据中心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环节具备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与资源储备。
此次无偿注入ST东易的和林格尔智算中心,更是张建华产业资源的核心体现:总规划算力高达200MW,其中1号楼已正式交付并实现创收,剩余178MW算力将于2025年底前全部落地,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规模领先的AI算力枢纽。更重要的是,华著科技已为ST东易锁定多家头部互联网企业的长期算力合作意向,未来三年将持续导入重磅订单,彻底解决算力变现的核心问题。这种“实控人产业集群+优质算力资产+确定性订单”的组合,在A股算力赛道中实属稀缺。
(二)对标ST宇顺10倍涨幅,ST东易的估值空间才刚开启
在算力转型的估值体系中,ST宇顺(002289)的逆袭案例为ST东易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ST宇顺原本主营传统电子制造,通过收购中恩云科技转型IDC业务,其核心算力规模仅为20MW,仅凭一份10年服务合同,公司股价从底部飙升近10倍,截至2025年11月,总市值最高突破100亿元,成为ST板块的算力龙头。
但与ST东易相比,ST宇顺的算力布局堪称“小巫见大巫”,二者的差距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1. 算力规模碾压:ST东易200MW的总规划算力,是ST宇顺的10倍以上,且全部为高算力密度的AI数据中心,单台服务器算力性能远超传统IDC,契合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对高算力的需求;
2. 产业支持悬殊:ST宇顺缺乏上下游产业配套,仅能依赖单一数据中心资产运营;而ST东易背靠华著科技的运营能力与长空建设的建设资源,可实现算力扩张、技术升级、订单导入的良性循环。
3. 盈利预期更优:ST宇顺2024年净利润仅1.73亿元,而ST东易随着后续178MW算力的释放,仅算力服务收入就有望突破50亿元,盈利规模将数倍于ST宇顺。
参考ST宇顺“20MW算力=100亿市值”的估值逻辑,ST东易200MW的算力规模,叠加更优质的产业资源与盈利前景,合理估值应在多少呢~?。当前ST东易的股价尚未充分反映其算力价值,未来复制甚至超越ST宇顺的10倍涨幅神话,具备极强的现实基础。
三、双雄引领ST板块估值重构,把握确定性机遇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ST中迪与ST东易的高估值逻辑,本质是“优质资产注入+时代赛道红利”的双重共振。ST中迪凭借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风口,以及实控人掌控的华为海思合作资产,对标闻泰科技的估值路径,有望实现从“地产ST”到“半导体龙头”的跨越;ST东易手握10倍于标杆的稀缺算力资源,背靠实控人的全产业链支持,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具备不可限量的成长空间...
1.重点强调:闻泰科技作为主板正常运营企业,无退市风险且估值处于行业合理区间,其3倍涨幅是优质资产注入后的价值回归;而ST中迪前期因退市风险深陷估值泥潭,股价历经腰斩再腰斩,已跌至濒临退市的极低水平,属于典型的“绝境逢生”式困境反转标的。
2. 两者的估值爆发力会截然不同:闻泰科技的涨幅是在正常估值基础上的稳步提升,而ST中迪从退市边缘的估值洼地起步,叠加半导体资产注入的强预期,其估值修复空间和上涨弹性远超前者,想象空间更为广阔。
A股市场的历史反复证明,优质资产的注入是ST公司估值重构的核心催化剂。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后的市值翻3倍以上,ST宇顺转型算力后的10倍涨幅,都在印证这一逻辑。而ST中迪与ST东易,一个手握半导体国产替代的“硬科技王牌”,一个占据算力赛道的“稀缺资源高地”,且均具备实控人硬实力背书与明确的资产落地路径,其估值重构进程才刚刚开启。
最后:兄弟们说出你们心目中的ST中迪~ST东易合理的估值多少呢???

#周末杂谈# #炒股日记# #复盘记录# #强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