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T中迪的股价被"芯片+机器人"的预期推着走出连续一字板,每日集合竞价阶段的百万手封单更让不少散户直呼"踏空"。但剥开资本炒作的外衣,这家公司的债务泥潭与收购方的真实意图,藏着足以吞噬本金的风险。
被夸大的"注入预期":深圳天微的真实选择
资本炒作的核心逻辑,是深圳天微投资拍下控制权后将注入集成电路与机器人资产。但公开信息早已戳破这一幻象——深圳天微的独立上市之路从未停止。
作为深耕半导体领域的企业,深圳天微自2016年便尝试登陆资本市场,2021年12月与五矿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后,已按要求持续出具了十五期辅导进展报告 。其业务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及半导体设备制造,且创始人团队早已通过关联企业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这样具备独立上市基础的企业,并无借壳ST中迪的迫切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拍下控制权的天微投资仅成立于2025年7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与深圳天微的主体业务架构相互独立 ,所谓"资产注入"更像是空中楼阁。
债务黑洞中的ST中迪:92.79%负债率下的生存危机
即便忽略注入预期的泡沫,ST中迪自身的经营状况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其债务压力足以让任何收购方却步。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负债总额高达18.21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2.79%,产权比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286.65% 。这意味着公司每1元净资产对应着近13元负债,而账上货币资金仅0.44亿元,却要面对5.40亿元的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资金链断裂风险已近在眼前。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全资子公司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起诉,单案涉案金额就达4.74亿元,公司及董事长等相关方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核心资产已被列为抵押优先受偿标的 。
更致命的是经营层面的持续恶化。ST中迪已连续五年亏损,累计亏损金额接近14.5亿元,2024年仍预计亏损2亿至3亿元 。尽管其预告2024年营收3.05亿至3.06亿元,但仅高出"退市红线"3亿元约500万元,且2023年曾出现预告营收与实际数据相差数千万元的情况,最终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监管出具警示函 。目前公司营收几乎全部依赖房地产业务,所谓"新技术、新材料"转型仅停留在人员调整层面,未落实任何实质项目 ,在房地产行业筑底期,其主业翻盘几无可能。
警惕"封单陷阱":一场精心设计的收割游戏?
结合盘面与公司基本面,当前的炒作更像是一场主力布下的诱多骗局。每日集合竞价阶段的百万手封单,本质是制造"买不到"的稀缺假象,刺激散户的追涨冲动,但这种缺乏充分换手的一字板走势,恰恰暗藏出货风险。
市场已出现值得警惕的推演逻辑:主力或提前以5亿元建仓,再以2500万元保证金撬动深圳天微投资参与竞拍,借助"半导体+机器人"概念拉抬股价。待股价翻2-3倍后,主力可轻松套现5-10亿元,而深圳天微投资只需以"债务过重、风险失控"为由拒绝支付尾款,2500万元保证金便成为撬动百亿市值的"诱饵"。对ST中迪而言,92.79%的负债率与持续亏损现状,正是最完美的"甩锅理由"。
股市里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对于ST中迪这类身处退市边缘、债务缠身的企业。当"资产注入"的故事遇上收购方独立上市的现实,当百万封单的狂热撞上92.79%的负债率,散户更应保持清醒——那些买不到的一字板,或许本就是不该踏足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