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唯一的A股上市公司——中福海峡(平潭)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潭发展”,000592.SZ)股价上演“狂飙”行情。11月13日和14日,该股再度以涨停收盘,14日收盘价10.88元/股,近一个月累计涨幅高达193.26%,总市值攀升至210.2亿元。
这波行情始于10月23日,进入11月后,股价虽陷入剧烈震荡,出现过跌停及小幅回调,但整体上扬态势未改,多次涨停推动股价持续走高。
值得关注的是,股价异动背后,平潭发展多次发布公告称生产经营、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分析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这波上涨或受两岸融合发展、平潭封关运作等政策预期,以及福建板块整体活跃的带动。
然而,与股价的火热形成反差的是,平潭发展虽今年前三季度盈利有所好转,但长期业绩承压,曾连续多年亏损,核心业务面临挑战,转型尚在推进中。这场由资金与政策预期催生的股价狂欢,能否与公司基本面形成共振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股价接连刷新历史
平潭发展11月14日再度刷新历史新高,涨停收盘,收盘价10.88元/股,涨幅10.01%,总市值210.2亿元;交易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收盘,平潭发展近一个月的累计涨幅为193.26%。
10月23日以来,平潭发展股价整体呈爆发式暴涨后剧烈震荡的走势。其中,10月23日—10月31日,股价持续飞涨,10月23日该股以4.13元收盘,当日实现涨停;随后24日、27日、28日连续涨停,28日收盘价达5.49元;29日股价稳定在5.49元,30日涨至6.44元,31日继续上涨至7.08元收盘。短短9个交易日内,股价从4.13元涨至7.08元,阶段涨幅超71%,且期间换手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市场交投异常活跃。
进入11月后,股价结束单边上涨,陷入大幅震荡调整态势,涨跌交替且波动幅度拉大,不过,整体仍保持住了上扬状态。除了11月6日跌停、11月10日和11月12日小幅下跌外,其余交易日均为上涨状态,出现多个涨停。
对于股价的异动,平潭发展多次发布公告称,公司生产经营正常,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近期,福建板块表现活跃,多次涌现涨停潮。交易数据显示,10月31日,冠城新材、福建水泥等企业股价强势封板;11月4日,招标股份、厦工股份、漳州发展等多股涨停;11月5日涨停潮进一步延续,除了平潭发展,厦工股份、漳州发展等一众个股也实现涨停。
对此,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平潭发展近期股价异动主要受市场情绪与政策预期共同影响。一方面,公司基本面在2025年前三季度出现边际改善迹象,吸引了部分资金关注;另一方面,两岸融合发展及平潭封关运作等政策利好的市场预期升温,可能推动了短期资金博弈。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域性板块的走强,往往由区域性政策利好预期或短期事件驱动。近期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主题性讨论为市场炒作福建板块提供了想象空间。
不过,在武泽伟看来,此类地域性板块的活跃本质上更多是题材炒作,其行情通常出现在市场缺乏明确投资主线的混沌时期,资金为寻找突破口而聚焦于此类主题。
“从未来走势来看,由于这类板块普遍缺乏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与持续的业绩增长逻辑,其热度往往难以维系,波动性与风险均较大。行情极易在题材冷却或资金获利了结后快速退潮,导致股价大幅回落。对于此类板块,投资者需保持谨慎,应避免盲目追高,以防成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棒。”武泽伟进一步向记者分析道。
经营颓势有望扭转?
回归基本面来看,截至2025年年中,平潭发展的主营业务中,纤维板和房地产的占比最大,分别为42.75%和36.79%,贸易流通的占比仅为14.62%。不过,在地产行业普遍面临发展困境的当下,平潭发展的纤维板和房地产业务也面临考验,旗下子公司中福建材城受恒大债务危机的牵连,已经申请破产重整。
2025年前三季度,平潭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10.30亿元,同比下降13.04%;归母净利润3123.05万元,同比增长38.39%。虽然营收下滑,但归母净利润实现了难得的正向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平潭发展的经营现金流状况显著优化,净额达1.5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02.52%。对于现金流得以改善的原因,平潭发展方面表示,核心是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减少。
对此,张玥表示,平潭发展2025年三季报的业绩改善是积极信号,但需关注其可持续性。净利润增长与现金流改善主要源于存货周转加速与应收款项回收,若行业需求回暖和运营效率提升能持续,业绩有望进入修复通道。然而,纤维板行业竞争激烈,房地产板块仍处于调整期,彻底扭转颓势仍需观察后续季度数据验证。
但拉长时间线来看,2021年至2025年三季度,平潭发展的整体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其中,2021到2024年,平潭发展业绩呈现明显波动,整体处于营收起伏调整、净利润多数年份亏损的状态。财报数据显示,2021到2024年,平潭发展的总营收分别为16.07亿元、11.75亿元、12.33亿元、15.6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7亿元、-2.30亿元、-3.08亿元、-1.17亿元。
如此背景之下,平潭发展转向布局新能源、菌草新材料等新兴领域,还搭配了免税、物流等配套业务协同发展。那么,抛开市场情绪,平潭发展的业务发展能够迎来政策和环境利好下新机遇吗?
对此,张玥向记者分析指出,平潭发展纤维板业务主要受房地产周期及原材料成本影响,相关利好政策间接支撑有限;商品房业务可能受益于平潭区域人口与产业导入预期,但需观察实际需求落地;农资贸易流通业务若对接两岸农业合作,或存在增量空间。当前政策仍处于传导初期,具体影响需跟踪后续实施细则。
转型尚未十分明确,平潭发展将部分精力投放在理财方面。2024年12月30日,平潭发展通过了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相关议案,明确理财最高存量额度不超8亿元,有效期覆盖2025全年,且额度内资金可滚动使用。
11月11日,平潭发展发布了《关于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进展公告》。从公告日前十二个月内购买理财产品情况来看,平潭发展的61份理财产品多数为已赎回的状态,而已赎回的理财产品均成功获利。
为了进一步了解业务发展情况,日前,《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致电平潭发展并向其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