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汽车(SZ000572)$ 上周末在海南参加一个汽车产业的闭门研讨会,期间认识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他看起来很普通,穿着洗得发白的工程师夹克,在角落里默默喝茶。后来聊天才知道,他是国内第一批搞发动机的老专家,在好几家头部车企都当过总工,早已财富自由,现在就喜欢到处看看。
我们聊了很久,从德国的工业4.0聊到中国新能源车的内卷。我问他:“老师傅,现在大家都觉得传统车企没希望了,您怎么看?”
他笑了笑,呷了一口茶,说:“小伙子,你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很多老厂子,就像这陈年的普洱,看着不起眼,但底蕴还在,就看有没有一壶滚烫的水把它泡开。”
看我一脸疑惑,他放下茶杯,压低声音说:“你回去看看海马汽车。”
“海马?”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大家印象里那个连年亏损、逐渐边缘化的品牌吗?
老先生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接着说:“我知道你们年轻人一看财报就摇头。没错,根据他们公司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确实是负的,亏了七千多万。经营活动现金流也是净流出,快3个亿了。这些数据摆出来,确实不好看。”
他话锋一转:“但是,你有没有看硬币的另一面?第一,恢复性增长的势头非常猛。他们的三季报里,第三季度单季的营业收入是5.98亿元,同比增长了33.03%。前三季度累计营收12.54亿,也增长了将近20%。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最惨烈的价格战里,它的业务基本盘稳住了,而且在向上走。这是最关键的‘困境反转’信号。”
“第二,它的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比你想象的要干净得多。53%左右的资产负债率在重资产的汽车行业里,算得上是相当健康的水平。它没有沉重的债务压身,这意味着它转型的时候,脚步可以更轻快。”
我听得入了神,追问道:“那转型的方向呢?”
老先生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才是关键。海马手里有两张王牌。一张是明牌,就是氢能源。他们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的布局一直在做,这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卡位。但更值钱的,是一张半藏着的牌——它的‘开放性’和‘制造能力’。”
“你还记不记得,大概是2023年底,市场上传出它要给小米代工的消息?后来公司虽然澄清了,说暂时没有合作但股价是什么反应?短短几天就拉了好几个涨停板。这说明市场非常认可这个逻辑!”
“现在是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的牌桌上挤满了新玩家,有手机厂,有家电厂,还有互联网公司。他们有流量、有软件、有资金,但他们缺什么?缺大规模、高质量的整车制造经验和生产资质。自己从头建厂,周期太长,风险太高。而海马有什么?它有现成的生产基地、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几十年的造车经验。更重要的是,它在互动平台上反复强调,对外部合作‘持开放态度,积极争取’。你把这两件事连起来想,这意味着什么?”
他凑近我,声音更低了:“海马现在就像一个装修好、拎包入住的五星级厨房,就等一个顶级大厨带着他的独家菜单进来。对于那些跨界造车的新势力来说,海马不是一个没落的品牌,而是一个完美的、可以快速实现量产的‘梦工厂’。这个价值,现在的股价可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临走时,老先生拍了拍我的肩膀:“小伙子,别用后视镜去看一家公司的未来。当所有人都盯着它过去的亏损时,聪明的钱,已经开始计算它‘被重估’的价值了。代码是000572,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它的产能、资质和那个‘开放’的表态。想通了,你就知道那壶‘滚烫的水’什么时候会来了。”
回程的飞机上,我一直在回味老先生的话。是啊,市场的情绪总是摇摆不定,但产业的逻辑却无比坚实。或许,真正的机会,就藏在大多数人的偏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