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托年报季落幕,多数信托公司去年经营数据浮出水面。从已披露的57家信托公司财报数据来看,盈利依然承压,业务结构持续调整,转型仍在加速推进。
2024年,信托行业营收(母公司报表口径,下同)下滑至632亿元,降幅超过16%,其中信托业务收入仅三成左右公司实现正增长,固有业务因投资收益波动等差异拉大;行业利润总额骤降近30%至316亿元。分化趋势加剧的同时,机构间洗牌仍在持续,部分信托公司优势逐渐显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仍处于转型“阵痛期”,各机构拓长板、补短板需要一个过程。从年报来看,去年行业转型进展明显,三分类新规正加速落到实处。存量业务中,房地产和城投领域的风险化解仍处于重要阶段。
马太效应持续,头部席位洗牌
据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统计,目前已披露财报的57家信托公司,去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32.41亿元,相比上年的757.31亿元减少约125亿元,降幅16.49%;实现利润总额315.54亿元,净利润仅为257.5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9.05%、25.76%。
这也意味着,相比2023年,去年信托行业又少赚了近90亿元,降幅较2023年的2.8%进一步扩大。
对此,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报告分析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扩大、资产减值计提增加等是重要因素,也显示出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显著弱化。中粮信托良益研究院则强调,行业营收、净利润规模和增速的大幅下滑,与上年上海信托转让上投摩根基金股权拉升行业基数有较大关系。
盈利承压背景下,机构间的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头尾部企业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头部洗牌和尾部亏损面扩大。
2024年,57家信托公司营收平均值为11.09亿元,相比2023年下降超2亿元。其中,仅25家信托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吉林信托营收增幅最高,达到88倍,营收由2023年的1548.31万元增至13.82亿元,主要因为投资收益大幅增长;昆仑信托、华宸信托营收增幅也在2倍以上。
同期,中建投信托(-379%)、杭州工商信托(-352%)、浙金信托(-147%)、华澳信托(-114%)、五矿信托(-111%)营收降幅超过100%,其中,五矿信托从营收前十跌至行业末位,主要系利息净收入、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出现较大幅亏损;平安信托尽管合并报表中营收仍在140亿元以上,位列行业首位,但母公司营收从21.68亿元降至8.27亿元,降幅接近62%,排位从行业前15名跌至前30名以外。
2024年,营收位列前十位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华润信托(38.4亿元,23.55%)、中信信托、江苏信托、陕国投、华鑫信托、英大信托、华能信托、中诚信托、建信信托、上海信托(18.52亿元,-77.25%)。
其中,有6家信托公司营收实现正增长,华润信托以超过20%的营收增速领跑,且排位由行业第四跃升至行业第一,陕国投信托以10%以上增速由第十跃升至第四,英大信托营收增速也接近15%,从第十一跻身前十。中诚信托营收微增0.9%,排位也从第十三跻身前十。同期,上海信托营收因为上年出售子公司增高基数,去年营收大幅下滑近八成,排位由第一回落至第十。
行业盈利也呈现类似分化趋势,“头部减少,尾部增多”特点明显,去年净利润10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减少了4家,而净利润负增长的公司增加了2家,分别是万向信托、兴业信托、浙金信托、杭州工商信托、华澳信托、爱建信托、五矿信托、中建投信托。增速方面,去年有29家信托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或由负转正、亏损减少),增速大于25%的公司有11家,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20%的有20家,其中降幅超过50%的有8家。

头部信托公司中,前十有7家净利润正增长,江苏信托以28.34亿元净利润由行业第二跃升至第一,增速11.42%;华润信托净利润大增104.08%至25.54亿元,排位由第八升至第二。五矿信托由上年的盈利11.9亿元转为亏损9.54亿元,排位由前十跌至倒数第二。
中粮信托良益研究院表示,部分信托公司净利润波动较大,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因为2023年基数较低或较高(如上海信托)导致波动较大;二是由于在严监管政策的指引及行业风险资产持续暴露下,部分信托公司加大资产减值计提力度所致。
信托业务承压,固有业务波动加剧分化
细看盈利结构,去年行业信托业务收入总额约为444亿元,同比下降7%左右;固有业务收入总额不足188亿元,较上年的280亿元下滑了近33%。
“信托业务收入与固有业务收入的同步下降,反映出行业传统业务模式面临瓶颈。固有业务收入降幅远超信托业务,表明信托公司在风险化解进程和经营节奏上的显著分化。”云南信托上述报告指出。
第一财经在前期调研中从多家信托公司了解到,近年来行业持续推进业务转型回归本源,但因为回报率较高的传统非标业务收缩、新业务培育周期拉长且回报率偏低等,不少机构短期内面临“青黄不接”之困,同时部分存量项目风险处置节奏较慢,投资波动则加剧经营压力。
手续费及佣金是信托业务的主要盈利来源。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统计口径下,已披露年报的信托公司中,信托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的公司不足20家,占比仅为30%左右。其中,有3家公司信托业务收入在20亿元以上,分别是英大信托(29.17亿元)、中信信托(22.70亿元)、华鑫信托(22.63亿元),相比上年的5家少了2家,五矿信托、建信信托信托业务收入分别降至18.28亿元、19.15亿元。

从增速来看,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中仅4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分别是英大信托、华鑫信托、陕国投信托、中海信托,其中,中海信托以近90%增速实现了近13亿元信托业务收入,排名也从30名开外跻身前十。
相比之下,固有业务的行业分化趋势更为明显,在半数以上信托公司实现固有业务收入正增长的背景下,行业整体固有业务收入仍下滑了33%,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收益降低,被业内认为是主要原因。
比如,中粮信托的固有业务收入凭借4178.33%的超高增长率领跑行业,吉林信托增速也高达1297.29%。上述云南信托报告指出,部分公司固有收入的爆发式增长,主要源于前期已完成大规模风险资产处置,在2024年呈现风险出清后的业绩修复特征。同期,五矿信托(-10633.17%)、百瑞信托(-1433.57%)、中建投信托(-1093.05%)、浙金信托(-530.86%)等固有业务收入则出现大幅下滑,明显拖累业绩。
业务转型+风险化解加速
行业马太效应还体现在资产规模上。与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数据一致,2024年,信托资产规模继续增长突破27万亿元,同比增长26.64%,多数机构实现了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张,另有11家信托公司资产规模不同程度缩水。
其中,行业TOP20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超过20万亿元,占全行业总规模的近74%,反映出中小型机构在业务拓展方面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截至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华润信托(2.68万亿元)、中信信托、外贸信托、建信信托、英大信托、平安信托、上海信托、中诚信托、粤财信托、五矿信托(6885.43亿元)。其中,有8家公司资产规模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五矿信托资产规模则下滑5.73%。
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在推进业务转型、回归本源过程中,信托公司找准定位、发挥差异化优势不能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越来越迫切。从年报表述来看,信托公司对转型压力、方向和进展也多有提及。
比如,平安信托在年报中提到,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和“发展快车道”,但盈利模式转型进度依旧迟缓。
综合各公司年报表述,在资产管理信托发力标品业务的同时,行业普遍加大了监管重点鼓励的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领域的布局,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养老信托、保险金信托、不良资产处置服务等本源业务是重点方向,有机构的家庭信托、保险金信托等业务规模呈几倍级增长。
风险化解尤其是房地产和城投领域的项目风险化解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不少信托公司陆续爆出项目流动性风险,风险化解路径和进展也存在差异。
比如,万向信托提到,公司面临的一大考验是前期积累的存量信托业务信用风险持续释放。去年,公司通过持续摸排,基本摸清风险底数,同时多措并举加强存量风险项目处置,风险压降取得阶段性进展。五矿信托也表示,公司全力推进风险处置化解,多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不过,万向信托年报也提到:“公司风险项目规模整体呈稳步下降态势,但后续部分存量风险项目清收化解难度较高,需持续强化攻坚。”
中信信托表示,对于已出险涉众类项目,公司在谨慎评估风险状况基础上,注重采用进一步盘活资产端现金流、与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合作推进重组、配合地方政府统筹推进整体风险化解、与体系内企业协同化解风险等方式,全力推进风险项目化解。报告期内,涉众房地产和城投业务规模继续下降。
平安信托提到,在风险化解方面,公司推动了风险资产集中处置与清管分离两大重点工作,权责到人并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自2022年以来,已停止地产项目以及面向个人投资者的融资类信托业务新增展业。
严峻考验以及监管强化异地部门监管等因素下,信托公司内部的优胜劣汰也在继续。云南信托报告显示,2024年信托业从业人数约为1.62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了252人,有54%左右的信托公司减员,42%左右的信托公司增员。其中,重庆信托(115人)、陕国投信托(44人)、中粮信托(33人)增员较多;同期,平安信托员工减少了161人,陆家嘴信托减员80人,山东信托、万向信托、华澳信托等也减员超过30人。
近年来,随着行业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经营或管理不善等现象增多,未能及时披露年报的信托公司也在增加。目前,尚有10家信托公司未公布年报,分别是北京信托、光大信托、华信信托、民生信托、四川信托、新时代信托、长安信托、中航信托、雪松信托、中融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