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团购大单终落地,渝开发"以房抵债"背后
看到渝开发这则公告时,我第一反应是:这笔拖了五年的糊涂账,总算有了个交代。但细看条款,这种"以房抵债"的操作,恐怕是当下市场环境下最现实的解决方案了。
地方政府与房企的债务博弈
事情要从2020年说起。当时经开区土地中心大手笔团购了渝开发1211套住宅,总价超12亿元。这本该是笔双赢的买卖——政府拿到定向安置房,房企快速回笼资金。但现实往往比剧本更戏剧化:先是机构改革打乱付款节奏,后又因资金紧张拖欠尾款2.4亿。直到最近,双方才达成用177套现房抵债的方案。
这种操作让我想起荣万家接手母公司停车位的案例。不同之处在于,渝开发接盘的是住宅资产,理论上流动性更好。但要注意,这些抵债房源单价定在1.2万/平,而贝壳显示同项目二手房挂牌价约1.3万/平。考虑到二手房实际成交通常有折让,这个定价还算公允。
小房企的生存智慧
对渝开发这样的区域型房企来说,这已是止损的最优解。三季报显示其扣非净利润仍在亏损,若硬要现金还款,很可能面临全额计提坏账的风险。现在虽然要承担2400万重组损失,但相比2.4亿的应收账款,算是"断臂求生"。
这让我联想到陶瓷企业蒙娜丽莎的遭遇。当年房企暴雷,它不得不对多家开发商计提超5亿坏账。相比之下,渝开发能拿到实物资产抵偿,已属幸运。毕竟在当下市场,现金为王,资产变现能力大打折扣。
以物抵债成行业常态?
从公告措辞能看出,渝开发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强调"改善财务状况""保障资产安全",确实比烂在账上强。但值得玩味的是,经开区作为政府机构都出现支付困难,反映地方财政压力不小。
这类债务重组未来可能会更常见。就像东鹏控股当年处理房企应收款时说的:对流动性差的债务人,"催款、诉讼和以资产抵债组合拳"才是现实选择。但接盘方要警惕资产质量,别像荣万家那样,接手的车位、储藏间成了新的"烫手山芋"。
风险提示
最后提醒各位:这类债务重组表面看是利好,实则暗藏玄机。接手的房产能否快速变现?定价是否充分反映风险?都需要打问号。特别是小型房企,一次大额应收款问题就可能伤筋动骨。投资这类标的,务必细读财报附注中的应收账款明细。
市场寒冬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渝开发这步棋走得无奈但明智,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房企在排队等类似的"救命方案"?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怎么看这种"以房抵债"的模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