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方盛虹(000301.SZ)宣布10万吨/年POE(聚烯烃弹性体)项目成功投产,并与多家客户签订长期供货战略合作协议。
东方盛虹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POE生产核心技术和原料被海外垄断,国内POE超过95%依赖进口。
金联创分析师穆丽丽告诉记者,东方盛虹POE项目成功投产,不仅在多项关键技术指标上实现突破,也打破了海外企业对POE核心技术与原料的垄断,还将推动国内POE市场从“稀缺高价”向“竞争放量”转变。
打破海外垄断
POE作为一种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材料,素有“工业黄金”之称。
长江证券分析指出,全球POE消费以改性应用为主,包括直接改性、接枝改性、发泡改性等,主要应用于汽车、光伏、建筑、家电等领域。其中,汽车领域需求占比51%,光伏、建筑、家电需求占比分别为18%、15%、11%。汽车客户通常对长期稳定供应和产品品质一致性要求较高。此外,随着全球光伏装机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POE胶膜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光伏已成为POE产品需求增速最快的领域。
不过,东方盛虹方面向记者表示,长期以来,POE生产核心技术和原料被海外垄断,国内POE超过95%依赖进口。
东方盛虹方面表示,2024年,POE产品全球市场需求约为112万吨,未来十年预计以5.72%的复合年增长率稳步增长。光伏封装胶膜则是当前POE增长最快的下游应用。据专业预测数据,2025年全球光伏用POE需求将突破50万吨。
据了解,东方盛虹POE工业化装置于8月17日一次开车成功并实现量产,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光伏胶膜、汽车制造、聚合物改性等高端领域。
穆丽丽指出,东方盛虹POE项目在体积电阻率这一核心指标上的领先性,是国内POE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新材料领域打破海外垄断的“关键胜利”。
穆丽丽进一步解释,体积电阻率是光伏封装胶膜应用的核心指标,高体积电阻率意味着更优的绝缘性,能有效减少电势诱导衰减(PID)现象,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并保障发电效率稳定。“这一指标的突破,表明国内企业已掌握POE核心技术,为我国高端聚烯烃材料实现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中研普华研究员邱晨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长期以来,POE核心技术和原料受制于海外企业,国内厂商缺乏定价权,处于被动地位。上述项目的投产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不仅为同行提供了技术范例,也增强了我国在全球POE供应链中的话语权。这一突破有望带动更多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实现自主可控。
东方盛虹方面表示,此前由于POE的生产技术掌握在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等少数几家跨国企业手中,国内POE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未来公司将结合市场环境,力求为下游客户提供性价比最佳的产品和服务。
供需格局生变
“2024年国内POE消费量约91万吨,全部来自进口,国产化替代空间广阔,POE供需缺口扩大。”长江证券方面表示,从供给端来看,考虑到海外装置及国内装置的扩张,以及后续装置调试、产能爬坡等问题,实际供给释放将于2025年下半年陆续开始。
2025年下半年,国内POE装置将迎来集中投产期。随着东方盛虹、鼎际得(603255.SH)、贝欧亿(二期)、东明石化等新产能陆续释放,长期被海外垄断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POE价格和供需关系也将发生显著变化。
金联创数据显示,除东方盛虹外,鼎际得20万吨/年POE项目或将于9月底投产。除此之外,贝欧亿、东明石化在四季度均有10万吨/年POE装置计划投产。到2025年年底,国内POE总产能有望达到90万吨。
穆丽丽预测,随着2025年年底国内POE产能提升至90万吨,市场供需关系与价格走势将发生明显转变。她表示,从当前价格来看,2025年POE产品已呈震荡走低态势。截至9月初,4C(POE产品)主流价格区间为10600元—12500元/吨,较年初下跌16%至25%。短期来看,四季度国内多套装置集中投产,供应增速与需求增速可能形成“剪刀差”,企业利润空间或将被挤压。市场供需格局转向宽松,进一步对价格构成下行压力。
长期来看,穆丽丽认为,海外垄断被打破将彻底重塑市场逻辑,POE产品将逐步从过去的“稀缺高价”,迈向“竞争放量”的新阶段。
邱晨阳分析指出,短期内市场供给增加将有效缓解此前供应短缺的紧张局面,POE价格有望从高位回落。长期市场走向将取决于下游需求的增长情况。若光伏、汽车等下游行业需求增长能够与产能扩张相匹配,市场将逐步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反之,若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市场可能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情况,进而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届时,企业将不得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等方式,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
面对国内POE项目集中投产、市场竞争加剧问题,东方盛虹方面向记者回应表示,首先,秉持行业协同发展理念。随着国内POE产能陆续投产,国产POE产品将显著缓解国内供给受限局面,更好满足下游市场需求,助力国内光伏产业链发展,巩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
其次,具备国内先发优势。东方盛虹通过多年技术攻坚,突破催化剂等核心技术壁垒,实现 POE 生产技术自主化。目前国内POE规划产能虽大,但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多数项目仍处于中试或建设阶段,在技术成熟度、项目建设进度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在工业化生产层面已抢占先机。
穆丽丽认为,东方盛虹的核心优势在于“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她分析称,东方盛虹并非局限于POE单品生产,而是向上游攻克了α-烯烃规模化、高纯度生产技术,实现原料自主可控;向下游则复用EVA产品的客户渠道——将POE与EVA(二者同属光伏胶膜核心材料)的销售网络、客户关系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
东方盛虹方面也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具备EVA产能90万吨/年,POE产能10万吨/年,装置规模处于行业头部地位。EVA、POE的下游需求中40%—50%应用于光伏领域,两者都是用于生产光伏胶膜的关键原料。同时,公司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完整,生产EVA、POE所需要的原料乙烯、醋酸乙烯、高碳α-烯烃,公司均已建成相应的配套产能,可以实现原料自产自供,上下游一体化生产。
“这种‘上游原料自主+下游渠道复用’的模式,既能降低产业链成本,又能极大提升客户黏性与企业自身价值,为国内正在布局或计划布局POE项目的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仅靠单品竞争难以立足,构建全产业链优势才是破局关键。”穆丽丽表示。
邱晨阳也认为,企业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高度重视研发与中试,积累实操经验,保障技术成熟可靠。同时,需组建专业的攻坚团队,集中优势力量攻克α-烯烃纯度、溶液聚合工艺稳定性等核心技术难题。此外,还应推进产品多元化开发,提前布局不同牌号产品,以满足下游光伏、汽车制造等多领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