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7 07:57:45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发表于 2025-11-16 20:33:19 发布于 内蒙古

当市场还在纠结“电力企业做新能源是概念还是真成长”时,2025年三季度的行业数据与企业实践已撕开真相:头部电力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已从“补贴依赖的配角”蜕变为“盈利增长的主角”,而这场转型的本质,是电力企业价值锚点从“卖电度数”向“系统价值贡献”的深层迁移。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背景下,“价值重估”不是短期题材炒作,而是能源结构变革与市场化机制完善共同催生的长期趋势。

 

新能源“真成长”的三大铁证:脱离概念的核心支撑

 

判断新能源业务是否为“真成长”,不能只看“装机规模”的数字游戏,需回归“营收贡献—盈利能力—现金流质量”的三维本质(该标准已纳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5年电力行业转型评价指南》)。当前行业数据已清晰验证,头部企业的新能源业务已具备“自我造血”的真成长属性。

 

其一,技术成本下降筑牢市场化盈利基础。2025年光伏电站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降至0.23元/度,陆上风电降至0.21元/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47%、52%,均低于全国燃煤基准电价0.39元/度。这意味着新能源发电无需依赖补贴,仅靠市场化交易就能盈利——华能新能源毛利率达22.3%,国电投新能源板块净利率16.7%,均远超传统火电业务10%左右的毛利率,彻底打破“新能源不赚钱”的刻板印象。

 

其二,政策从“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2025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明确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136号文落地后绿电交易、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持续完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绿电交易电量同比大增40.6%,80%的新能源营收增长来自非补贴收入;同时容量电价机制明确煤电调节价值,尖峰电价、储能辅助服务收益进一步拓宽盈利空间,让新能源业务的收益预期从“模糊”变为“清晰”。

 

其三,企业形成“投资—运营—收益”良性循环。2023年以前,电力企业新能源投资多依赖债权融资,经营现金流对投资的覆盖度不足30%;而2025年前三季度,头部企业该指标已提升至58%,三峡能源更是达到72%。以金风科技风机订单为例,2025年三季度电力企业自主资金采购占比达65%,较2024年提升20个百分点,说明新能源业务已从“靠输血存活”转向“靠造血扩张”,具备可持续增长能力。

 

反观“概念型”新能源业务,往往陷入三大陷阱:

一是项目空转,某地方电力公司2024年公告的1GW光伏项目,2025年三季度实际开工率不足15%;

二是补贴依赖,某上市公司新能源业务毛利率18%,但补贴占比达52%,扣除补贴后实际亏损0.3亿元;

三是协同缺失,某火电企业新建光伏电站因电网接入不足,年利用小时数仅980小时,远低于行业平均1350小时。这些“伪转型”案例,恰恰反衬出真成长企业的稀缺价值。

 

公用事业公司“蜕变”的五大关键:不是跟风,是核心能力复用

 

传统电力公司能否实现“蜕变”,关键不在于是否“做了新能源”,而在于是否将新能源业务与自身核心能力深度绑定。从郴电国际、三峡能源等转型标杆的实践来看,具备以下五大特质的企业,更易在变革中突围:

 

第一,业务落地深度:从“规划画饼”到“规模化投产”。转型不是“发公告、签框架”,而是“真金白银投项目、并网发电见收益”。

郴电国际2025年投入1.59亿元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覆盖大汉机电城、宜章县乡镇市场等场景,总装机超24MW,预计年发电量约3000万度,可直接降低外购电成本15%;同时建成“光伏+储能+充电+变电站+数据中心”的“五站合一”超充站,研发供水管道余压发电技术年节约电费77万元。这些项目不是“单点试点”,而是“规模化落地”,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业务已贡献0.8亿元营收,毛利率21.2%,高于传统电力业务5.5个百分点。

 

第二,技术护城河:从“简单发电”到“系统协同能力”。新能源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运营”的竞争,而非“装机规模”的竞争。具备精准负荷预测算法、多能互补集成技术、虚拟电厂(VPP)控制平台的企业,才能在市场化交易中占据优势。

例如金智科技深耕特高压领域,其特高压换流阀控制保护系统市场占有率超30%,同时布局虚拟电厂业务,已接入分布式资源超500MW,能为用户提供“发电+储能+调峰”的一体化服务,这种技术壁垒是单纯“买设备建电站”的企业无法复制的。

 

第三,政策响应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借势”。转型成功的企业,往往能敏锐把握政策红利并转化为自身优势。

郴电国际作为区域能源企业,2025年获得郴州市政府0.8亿元新能源专项补贴,同时利用农网改造资金覆盖53.4%的投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国家电网则借助“容量+电量”两部制电价政策,既保障跨区输电通道的投资回报,又通过支持新能源就近消纳提升盈利弹性。政策不是“拐杖”,而是“杠杆”,能放大企业转型效果。

 

第四,财务韧性:从“高负债扩张”到“盈利平衡”。新能源投资前期投入大,若一味依赖负债,易陷入财务风险。

而优质企业能在扩张中保持财务稳健:郴电国际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8097万元,同比增长33.93%,扣非净利润更是激增303.86%,新能源业务带动电力毛利率提升8.07个百分点,现金流覆盖投资比例达51%;三峡能源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75%的水平,财务安全垫充足。

 

第五,主业协同性:从“业务割裂”到“1+1>2”。新能源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放大主业价值”。

郴电国际的核心优势是“湖南省最大的独立地方电网”,其新能源业务完全依托这一资源:自建光伏项目90%以上电量通过自有电网供园区使用,消纳率达100%,避免“发电难上网”的行业痛点;同时在污水处理厂屋顶铺设光伏板,为工业气体生产提供绿电,实现“电网+水务+新能源”的协同。这种“复用核心资源”的转型路径,比纯新能源企业更具成本优势和抗风险能力。

 

长期价值:从估值洼地到成长切换,电力股的“新身份”

 

当前申万电力行业市盈率仅12.5倍,市净率1.1倍,处于近5年30%分位以下,而华能国际、国电电力等龙头企业市盈率远低于自身历史均值——这种“低估值”与“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基本面形成强烈反差,为价值重估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电力公司的长期价值,将体现在三大维度:

 

一是产业升级的确定性。“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不可逆趋势,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21.59亿千瓦,占总装机59.2%,未来5年新能源装机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电力企业从“依赖电价差”转向“综合能源服务”,盈利模式更具韧性,2025年上半年电力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长18%,新能源发电企业增速超30%,这种增长不是短期波动,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二是估值逻辑的切换。传统电力股被视为“稳定现金流的公用事业”,估值锚点是“装机规模”;而新型电力系统下,估值锚点已转向“系统价值贡献能力”——包括绿电消纳能力、灵活调节能力、用户粘性等。2023-2025年期间,12家转型新能源的地方电力公司市值涨幅超50%,显著跑赢申万公用事业指数22.4%的同期涨幅,说明市场已开始认可转型企业的“成长属性”,未来估值有望从“公用事业”向“能源成长股”切换。

 

三是细分领域的新增量。“十五五”期间,火电的保供与调节价值将强化,容量电价机制保障其稳定收益;水电股息率普遍超5%,具备防御属性;核电装机有中长期弹性,预计2030年装机达1.2亿千瓦;同时特高压、电网数智化改造需求旺盛,虚拟电厂、储能配套等领域增速超30%。不同细分领域的机会,将为电力股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三维度筛选转型标杆

 

基于“真成长属性、蜕变能力、估值安全边际”三大维度,推荐以下三只具备长期价值的个股:

 

1. 三峡能源(600905):新能源头部的“成长标杆”

 

推荐逻辑:作为国内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三峡能源已形成“风光为主、火电为辅”的营收结构,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营收占比达32.6%,毛利率22.3%,现金流对投资的覆盖度达72%,完全符合“真成长”的三维标准。公司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布局大型风光基地,同时参与绿电交易与辅助服务市场,2025年绿电交易收入同比增长45%,未来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规模化投产,营收增速有望保持25%以上。当前市盈率18倍,低于新能源行业平均25倍的估值,具备估值修复空间。

 

2. 郴电国际(600969):区域转型的“潜力黑马”

 

推荐逻辑:作为区域能源企业转型的典范,郴电国际已从“试点探索”进入“规模扩张”阶段,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激增303.86%,新能源业务毛利率21.2%,高于传统业务5.5个百分点。公司依托自有地方电网,实现新能源100%消纳,同时布局赞比亚光伏项目打开国际市场,2026年新能源营收占比有望突破5%,2027年目标装机500MW。当前市盈率22倍,市净率1.5倍,低于区域电力公司平均估值,随着转型成效进一步释放,估值有望向成长股切换。

 

3. 金智科技(002090):技术驱动的“细分龙头”

 

推荐逻辑:在特高压与虚拟电厂两大高增长领域,金智科技具备显著技术壁垒。公司特高压换流阀控制保护系统市场占有率超30%,深度受益于特高压建设提速;虚拟电厂业务已接入分布式资源超500MW,为工业用户提供“调峰+节能”服务,2025年三季度相关收入同比增长60%。同时公司布局储能变流器(PCS)业务,毛利率达3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当前市盈率25倍,对应2026年增速PE仅20倍,在技术驱动型电力企业中估值合理,长期受益于电网数智化与新能源配套需求。

 

这场电力行业的价值重估,不是“炒概念”,而是“真变革”。那些能将新能源业务融入核心能力、实现“盈利+协同+成长”的企业,终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确立长期价值。对于投资者而言,摒弃“装机规模迷信”,聚焦“项目落地、盈利真实、运营高效”的企业,才能抓住能源变革的时代机遇。

@郴电国际   

@股吧话题  

@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   

$郴电国际(SH600969)$  

$三峡能源(SH600905)$  

$金智科技(SZ002090)$   

#【有奖】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电力公司迎来“价值重估时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