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刚刚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突破千亿,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首次站上这一里程碑。但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2.69%,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更是骤降87.84%。乍看之下,这份成绩单令人困惑——一边是高歌猛进的收入增长,一边是断崖式下滑的利润。但深入拆解后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一个清晰的战略转向:中兴正在用短期利润,换一场关于AI算力的长期押注。
从业务结构来看,最亮眼的无疑是算力板块。前三季度,算力业务营收同比暴增180%,占整体营收比重已达25%,其中服务器及存储收入增长高达250%。更关键的是,在中国移动2025-2026年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设备集采中,中兴拿下了超50%的份额,包3中标率高达70%,订单金额约8.85亿元,成为最大赢家。这意味着中兴的AI服务器已正式进入主流云厂商和行业客户的核心供应链,阿里、腾讯、字节等头部企业均已落地应用。不仅如此,公司还推出了自研DPU和大容量交换芯片,支撑万卡级智算集群建设,技术自主性显著提升。
而在这场转型中,传统运营商业务虽仍贡献了50%的营收,但在国内投资放缓背景下承压明显;反倒是政企、家庭与个人业务合计撑起了另一半江山。尤其是家庭端,AI中屏、AI Wi-Fi 7、AI机顶盒等产品接连落地,并在巴黎Network X展会上斩获“最具创新智能家庭体验奖”,显示出中兴将AI能力从B端向C端延伸的决心。
看到这里,我开始理解那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逻辑了。178.1亿元的研发投入,占营收近18%,重点投向自研芯片、6G预研和AI底层架构,这种强度堪比科技巨头。再加上算力业务初期采用JDM模式走量,毛利率偏低,自然拉低整体盈利。但这不是失控,而是主动选择——就像当年华为押注海思一样,中兴正试图通过技术自研和生态重构,在AI时代重建护城河。
我对中兴的看法也因此变得更复杂。短期看,利润压力、市场竞争和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确实构成挑战,股价波动也在所难免。但从长远看,它没有躺在通信设备的舒适区,而是真金白银地切入AI基础设施赛道,甚至已有实质性突破。这样的公司,或许值得多一点耐心。毕竟,真正的转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鲜,而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