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于近日完成IMT-2020(5G)推进组指导下的5G-A蜂窝无源物联关键技术测试,标志着其在下一代物联网技术路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次测试基于3GPP R19 Ambient IoT标准定义的直连架构,在900MHz频段实现组网验证,实测显示单标签与多标签盘存成功率均稳定达到100%。该成果由芯昇科技提供的2a类终端标签与中兴自研基站系统协同完成,表明其蜂窝无源物联系统已具备高可靠性与规模化部署潜力。这一技术突破将为低功耗、广覆盖、海量连接的千亿级物联网场景提供新基础设施支撑。
尽管技术进展明确,但资本市场反应呈现分化。当日中兴通讯股价收跌6.47%,报50.20元,成交额达194.15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8.63亿元,反映短期市场情绪偏谨慎。通信设备板块已连续三日遭主力资金减持,筹码分布趋于分散,主力控盘程度较低。然而,从机构持仓动向看,多只沪深300ETF基金持续增持,包括华泰柏瑞、易方达、华夏、嘉实在内的主流宽基产品保持配置动作,显示出长期资金对其技术壁垒与产业地位的认可。
基本面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15.53亿元,同比增长14.51%;归母净利润50.58亿元,同比下滑11.77%,盈利增速放缓主要受研发投入加大及部分业务结构调整影响。公司在光通信领域取得多项世界纪录:空芯光纤实现单纤双向377.6b/s百公里传输、单波1Tb/s信号传输10714公里,并完成全球首个1.2Tb/s现网验证。同时,AI大模型已在努比亚Z60 Ultra和红魔9 Pro手机落地应用,推动终端智能化升级。此外,中兴微电子推出的RoseFinch7100 NB-IoT安全芯片、撼域M1车规级SoC芯片以及自研7nm基站基带芯片,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器件自主化能力。尤其在5G基站芯片领域,中兴是全球少数具备7nm基带、中频及高速交换芯片全栈自研能力的厂商,相较依赖外部采购的爱立信等企业形成差异化优势。
公司在数智化服务领域的落地能力也获得权威认可,于“ICT中国(2025)案例奖”中斩获36项大奖,涵盖智能运维、5G行业应用、绿色节能等多个方向。典型项目包括与广东移动共建5G智能控制面、协助河北移动完成GoldenDB国产数据库替换,服务用户超5000万,体现其在关键系统国产替代中的工程实力。当前MACD指标出现金叉信号,短期存在反弹动能,支撑位位于44.66元,压力位在55.85元。尽管净利润增速承压,但在AI+通信、光网络革新、空天地一体及国产算力替代等长期趋势下,技术积累或成为估值修复的关键驱动力。至于后续走势能否回暖,仍需观察四季度数字经济政策落地节奏与行业资本开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