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子公司获回迁物业,预计增2025年利润1.3亿。
这则消息在今日资本市场悄然传开。农产品(000061.SZ)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果菜贸易有限公司因原址纳入城市更新项目,已按协议接收位于华利广场的五处回迁物业,合计建筑面积3840.23平方米,并附带16个停车位使用权。经深圳立信资产评估公司评估,该批物业估值达1.33亿元,预计将为公司2025年度增加税前利润约1.3亿元。
事情要从2019年说起。当年4月,果菜公司与项目实施方恒利公司签署《搬迁补偿安置协议》,约定以产权调换方式获取回迁权益。如今项目落地,资产交付完成,这笔“沉睡多年”的收益终于兑现。虽然本质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但对当期利润的提振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样一笔清晰可量化的利好,足以引发投资者关注。
从公司角度看,这次回迁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深农系长期持有优质土地资源的一次集中体现。果菜公司原物业位于深圳福田核心区域,属工业用地,占地超3000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这类资产本身就具备极强的价值潜力。而通过城市更新实现资产重估,正是许多地方国企和国资平台常用的资本运作路径之一。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家公司的节奏,最近真的有点不一样。
就在几天前,公司董秘带队奔赴上海,密集路演,面向汇丰晋信、富国基金等一众机构投资者宣讲战略。讲什么?数字化转型、单品品牌打造、亏损市场改善——全是实打实的经营动作。再结合此次回迁带来的财务优化,我能感受到一种主动管理、积极沟通的姿态。这不是一家躺在“菜篮子工程”光环下吃老本的企业,而是在努力讲一个关于升级与效率的新故事。
更关键的是,它的方向踩准了政策节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物流成本”“发展现代流通体系”,这些写在“十五五”规划里的关键词,恰恰是农产品正在做的事。它在全国布局35个农批市场,构建“一张网”的流通基础设施,本质上就是国家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支点。
当然,也要清醒看待这笔1.3亿的利润增量。它是一次性的,不会重复计入未来业绩。但我认为,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这笔钱本身,而是背后折的两个信号:一是资产价值重估的空间可能被低估;二是管理层正试图通过透明化沟通重塑市场认知。
对比那些仍在债务泥潭中挣扎的农业企业,比如负债累累、重整迟迟难产的天邦食品,农产品展现出的稳健与前瞻性,显得尤为珍贵。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里,能守住基本盘、又能向前看的企业,才真正值得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