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岭南刚刚干了一件大事:花7.42亿元,把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金铜业的少数股东股权全部收归己有,实现100%穿透持股。这事听起来不算炸裂,但细看背后的布局和节奏,其实很有章法。
这笔交易分两步走。今年9月28日,中金岭南与中国信达签订协议,以2.42亿元收购中金铜业4.2095%的股权,同时以3.65亿元拿下中金荣晟10.3333%的股权;到了11月20日,又追加1.35亿元,买下中金铜业剩下的2.5689%股权。三笔合计7.42亿元,全部用现金支付。交易完成后,中金岭南通过中金荣晟这个投资平台,彻底实现了对中金铜业的全资控制。
这可不是临时起意。早在2023年,中金岭南就通过参与破产重整,接手了山东东营方圆系企业,并联合中国信达、农银投资等财务投资人设立中金荣晟作为持股平台。当时中金岭南出资18.9亿元,财务投资人合计投了11.1亿元,共同控股中金铜业。而中金铜业注册资本高达48.92亿元,是块实打实的资产。此后公司在2025年6月底前已经完成过一轮股权收购,这次属于“履约收尾”,为的是兑现当初破产重整中的协议安排,进一步增强铜冶炼板块的控制力和管理效率。
从财务表现来看,中金铜业确实扛得起这份重视——2024年营收341.39亿元,净利润4.4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又录得312.04亿元收入和1.13亿元净利。而中金荣晟虽然体量小些,去年也实现了6.26亿元营收和6800万元净利润。可以说,这次收购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真金白银地夯实主业。
我看到很多人在问: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信达退出?其实这很合理。作为资产管理公司,信达的角色本就是阶段性财务投资者,在重整完成后逐步退出,既符合商业逻辑,也释放出项目已进入稳定运营阶段的信号。中金岭南趁势接盘,既履行承诺,也强化了对核心资产的话语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收购完全用自有资金完成,不涉及增发或负债扩张,且不会改变合并报表范围。这意味着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依然健康,没有因并购背上负担。结合前三季度营收近485亿元、净利8.41亿元的表现,中金岭南正在走一条稳扎稳打的整合之路。
在我看来,这件事传递的信号比金额本身更重要:中金岭南不是在做资本游戏,而是在系统性地优化资源配置,把关键产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尤其是在当前有色金属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背景下,这种对核心资产的掌控力,可能才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