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湛江湾海域,全长9640米的湛江湾海底隧道依托CPⅢ控制网测设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高质量完成无砟轨道施工任务;狮子洋畔,臂长60米的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R20000-720利用重载分体式结构设计、智能就位高精度匹配测控等技术架设钢横梁,上演空中“穿针”……
穿山跨海、上天入地,今年以来由广东国企承建的多个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这些项目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凝聚着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这背后离不开广东国资国企坚持改革赋能增效、聚力攻坚创新。
科技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强。今年年初,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了最强“产业动员令”:要主动作为、前瞻布局,“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的新广东”。作为骨干中坚力量,从《省国资委拓新工程行动方案》到《省属国资国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方案》及相关支持政策,广东国资国企冲在前、作表率。
截至2024年,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2.73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8%。2025年一季度,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8.67亿元、利润总额90.96亿元、增加值39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9.5%、9.5%,国资国企在助力“稳经济”上彰显新担当。
4月25日,广东省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召开。从发布会介绍的具体举措和这些年国企发展的脉络来看,优结构、强科研、深化改革,成为支撑广东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点,也是其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贸环境中保持定力的“法宝”。
加速“拓新”,优化产业布局
4月9日,广晟控股集团控股的中金岭南所属韶关冶炼厂内,机械臂忙碌不停,清脆的金属碰撞声此起彼伏,高品质合金锌锭在12万吨锌基新材建设(一期)项目的全自动化压铸锌生产线上产出。生产流程成功打通,意味着项目向锌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延伸拓展踏出关键一步。
冶炼业是传统行业,近年来中金岭南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稀有稀散稀贵金属产业,全力打造高端制造新材料供应基地。上述项目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生产的热镀锌、压铸锌、锌合金牺牲阳极材料等产品,主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高端制造需求。
一面紧抓矿山、冶炼、传统照明等产业改造,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更新设备等全面焕新传统产业,另一面广晟集团正加快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据介绍,近年广晟实施新质生产力“跃升计划”,以六大重点工程快速切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时发挥资本撬动作用,推进在半导体、新材料、有色金属资源等领域的重点并购项目,设立新质生产力母基金,围绕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寻找发掘优质标的,以资本赋能产业空间拓展。
广晟控股集团董事长吕永钟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表示,聚焦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目前广晟已布局11个产业、15个细分领域,2024年战略性产业营收占比54%,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厚、底色更足、成色更亮、质量更优。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举措,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也强调以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中央及省委的部署要求,广东国资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提质,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
去年8月,广东省国资委出台了《省国资委拓新工程行动方案》,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省属企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序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根据目标,到2027年,省属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投资规模突破900亿元,力争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营收占比达到20%,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3%。
如今,广新控股集团谋划推进“4+4+2”产业布局,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粤海集团探索与头部机构合作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将旗下粤海资本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投资平台”,谋划高端制造业布局……百舸争流,广东国企逐“新”已成气象。
“通过国资系统上下齐心聚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广东省国资委副主任王晓昀在发布会上表示,省属企业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矿业、先进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化工、建筑、城建运营、食品等9个领域拥有定位清晰、支柱作用明显的实体产业,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达21.8%。
科技动能,深化改革成效
国资国企已成广东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
建工控股华隧建设研制了国内首台超大直径TBM/泥水双模式隧道掘进机“华隧奋进号”;粤科金融集团鸿图科技成功开发新能源汽车超大型一体化压铸铝合金后地板结构件,刷新全球压铸机最大吨位纪录……近年来,广东省属企业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范例。
人工智能正在改写技术研发范式、重构产业逻辑。广东国资国企亦深化“AI+”行动,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孕育新动能。譬如,广东能源集团构建“数据中枢+智慧应用”双轮驱动体系,通过数据流驱动生产、经营和管理;广物控股集团在智能制造、智能贸易、智能物流、智慧园区、智慧口岸等场景落地AI应用,塑造“AI+”传统产业新优势。
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在会上透露,近两年,广东省属国企牵头或参与了131个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2024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69.58亿元、同比增长4.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42%、同比上升0.19个百分点。
科创动能澎湃,离不开改革的赋能增效。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在此轮改革中,科技创新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我们始终坚持功能使命类改革与体制机制类改革统筹推进,实施改革系列专项行动,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这可以说是本轮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王晓昀提到。
记者关注到,在拓新工程行动中,广东国资国企尤其注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例如,探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研发经费、引进人才费用视同利润加回、对拓新企业或项目探索建立长周期考核,引导企业加大长期性、战略性投入,支持拓新企业或项目统筹用好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专项奖励等激励政策。一系列创新举措,旨在激发科研创新动力和活力。
以广新控股集团为例。近年来,该集团实施“广新创新十条”,与31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聚力攻坚核心技术,大力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其搭建的“柔性复合材料”“新型显示光学膜”“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等成果转化平台,已经孕育4家原创技术突破种子企业。
“当前,我们在集团所属企业筛选出24个具有核心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拓新工程’项目,分类培育推进,力争打造更多新质生产力‘广新火种’,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互促双强。” 广新控股集团董事长肖志平在发布会上表示。
谈到探索创新生态“新机制”,肖志平介绍,广新控股集团不断强化政策要素支持,在考核上实行考核利润加回、创新激励加码、原创投入加大、科技成果加计、创新容错减压“四加一减”政策,制定尽职容败免责实施办法,合理设定战略亏损期;在激励上,完善科创激励工具,让科学家成为有股份的企业家,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再如恒健控股公司。该公司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依托基金群优势,恒健正着力构建更符合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模式。在相关产业基金投资运作上,进一步推动基金商业模式创新,持续完善授权放权和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清单与免责标准,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进行基金投资整体核算,不以单一项目为考核,优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考核评价体系,发展大胆资本、耐心资本。
有行业专家认为,关键之年,国企改革的一线愈发火热。以深化改革澎湃科创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国资国企向“新”攀登,跃向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