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自信我
"土地是房企的粮仓,现在我们要学会在粮仓里精耕细作。"——这是万科新任董事长黄力平在股东会上掷地有声的宣言。当行业从疯狂扩张转入理性深耕,万科的拿地策略正成为观察房企转型的显微镜。
在杭州拱墅区,万科联合杭州安居建投以10.15亿元底价拿下石桥单元地块,这块容积率2.0的公共交通兼容用地,恰似万科"城市配套服务商"定位的具象化。而武汉光谷金融港地块的竞得,则延续了万科与湖北科投的成功合作模式——"代建"二字背后,是两家企业对这个区域市场的深度默契。
翻开万科近期的土地账簿,三个关键词清晰可见:联合出手、底价拿地、区域加仓。从重庆中央公园北板块到成都郫都区红光板块,万科通过联合体形式持续深耕已布局区域。这种"蚂蚁搬家"式的投资策略,与李国政观察到的行业趋势不谋而合:"房企正在从'广撒网'转向'精耕细作',好城市、好地块、好房子成为新共识。"
在武汉,万科与地方平台公司的合作模式颇具代表性。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品牌房企得以轻资产介入区域开发。这种模式下,万科既规避了高溢价风险,又通过代建输出产品力,实现"双赢"——正如光谷锦上项目的市场表现所证明的。
黄力平提出的"三个坚持"中,战略聚焦被置于首位。在资金紧张的当下,万科将资源向核心城市倾斜,通过"收—调—供"等创新手段盘活存量。前10月新增228亿元可售货值,这个数字背后是万科对"活着"的务实态度。
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万科高管在内部会议上的这句话,道出了行业转型的本质。当土地红利时代终结,房企比拼的不再是规模,而是对每一寸土地的敬畏与匠心。万科的底价策略,既是对市场的敬畏,也是对"好房子"理念的坚守。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万科的土地布局恰似一盘精心设计的棋局:在核心城市落子,与地方平台携手,用代建模式轻装上阵。这盘棋的胜负手,或许正如黄力平所言:"在化解风险中寻找机遇,在深耕细作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