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万科命运的关键,在于读懂国资的行动逻辑。
深铁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7.18%),对万科的救助已超越普通商业决策。2025年以来,深铁通过借款、资产接盘、信用担保等方式构建了全方位保障体系。例如,以22.35亿元接手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块,虽价格仅为评估值的六成,但迅速为万科注入流动性。
政策层面更释放确定性信号:
万科被纳入融资“白名单”,优先获得开发贷、经营性物业贷款,2025年上半年新增融资249亿元;
境内债权人谈判拟将部分债务利率从4.3%降至3%以下,2025年431.5亿元到期公开债压力将在2026年骤降至100亿元;
深圳市政府牵头成立专项纾困基金,针对万科等“系统性重要房企”提供贴息贷款。
对比民营房企的孤立无援,万科拥有国资信用兜底。这正是其与恒大本质区别——恒大倒下是市场出清,万科若出事则是体制性失败。
七、被低估的家底:拆解万科的真实价值
市场恐慌时,人们常忽略最简单的数学题。当前万科市值约900亿元,但其资产价值远超于此:
1. 住宅开发 业务:估值安全垫深厚
2024年销售额2460亿元,虽同比下滑26.3%,但销售面积仍居行业第一;
土地储备约1.2万亿平方米,一线城市占比提升至35%,优质地块抗跌性强;
按保守市销率0.5倍计算,仅开发业务估值至少1200亿元。
2.万物云:隐形冠军价值释放
2024年营收363.8亿元,同比增长8.9%,新拓项目超400个;
对标 碧桂园服务 (市值约2000亿港元),万物云合理估值可达800亿元。
3.商业与 物流 :REITs化潜力巨大
商业出租率95%,物流仓储规模行业领先;
中金印力 消费 REIT募资50亿元,未来更多资产证券化可释放300亿价值。
4.长租公寓:政策风口上的现金牛
管理房源26万间,其中12万间纳入保障房,出租率95%;
REITs扩募后,该板块估值可达200亿元。
加总以上核心资产,万科合理估值应在2500亿元以上,而当前市值仅900亿元——相当于打三折甩卖。更不用说其持有740亿元现金(尽管部分被监管冻结),以及未计入表外的TOD项目权益。
八、房地产行业拐点已现: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悲观者看到亏损,乐观者看到 周期 反转的信号。
政策底夯实:
2025年首付比例降至15%、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
中央定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多地取消限购;
房企白名单扩容,万科获79个项目准入,融资成本降至3.39%。
市场底确认:
2025年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收窄至5.1%(2024年同期为12.9%);
一线城市新房价格连续6个月回升,上海、杭州高端楼盘出现“日光盘”;
万科2025年上半年去化率超80%的项目达59个,温州、成都新盘认购率超90%。
人口刚需支撑长期逻辑:
中国存量住房约400亿平方米,按40年更新周期,每年自然更替需求达10亿平方米;
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至2048年,新增购房群体基数庞大;
万科在59个重点城市的布局,精准契合人口流入区域的结构性机会。
九、未来价值引擎:从开发商到城市运营商的蜕变
万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修复旧模式,而在于拥抱新范式。
1. TOD模式独占性
与深铁合作开发深圳6条地铁沿线项目,2024年贡献40%销售额,毛利率达38%;
这种“轨道+物业”的壁垒,民营房企难以复制。
2.科技赋能降本增效
图纸AI模型将设计效率提升6倍,降低开发成本15%;
物流 机器人 自主搭乘地铁配送,开创“轨道+物流”新业态。
3.经营服务业务崛起
万物云、长租公寓、物流等业务营收占比升至25%,目标未来利润贡献超30%;
REITs扩募加速轻资产转型,中金印力消费REIT已带来50亿现金回流。
这些布局让万科不再是传统房企,而是城市服务生态的构建者。深铁董事长辛杰直言:“万科未来是‘好房子+好服务’的提供者,不是卖完房就结束的开发商。”
十、世人恐惧我贪婪的时刻
历史总是重复同样的剧本:
2008年万科股价跌至4元,后来上涨10倍;
2014年行业低谷时跌破6元,次年开启翻倍行情。
当前万科0.4倍市净率,低于2008年危机水平,但资产质量远胜当年。聪明资金已行动: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2024年Q2增持H股2000万股;
国内社保基金组合悄悄建仓,看好政策托底下的估值修复。
风险并未消失,但收益风险比已逆转:
即便最坏情况发生,国资兜底确保破产概率极低。
尾声:废墟中的 黄金
潮水退去时,才能看到谁穿着泳裤。
万科的危机,恰恰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完美风暴”:
国资信用托底、资产打折甩卖、行业周期见底、新模式破茧而出。
当最后一个悲观者离开会场,
真正的机会才刚刚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