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业整体日子不太好过。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同质化竞争严重,这些老问题还在持续发酵。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平安银行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2025年6月末,其上市公司客户新增6%,相关存贷款余额双双实现11%的增长。这背后,并非靠传统的放贷冲规模,而是实打实地重构了对上市公司客群的服务体系。
根据券商中国的报道,平安银行正在围绕“五篇大文章”,尤其是科技金融方向,打造一个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这个转型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宋卓。他主导推动的这套新范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协同”和“陪伴”。总行层面设立专项工作组,把投行、交易银行、跨境金融、私行等多个条线拧成一股绳,形成“总行统筹+分行落地”的立体服务网络。比如为某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搭建供应链结算平台时,多个部门联合定制方案,用产业结算通、云收款等工具,实现了海量交易的智能清分,效率大幅提升。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风控逻辑转变。过去银行做信贷,看的是抵押物和历史利润。但现在,针对初创期的科技企业,他们推出了“科创贷”,转向评估知识产权和机构增信;对成长期企业,搞出“创投贷”,借力PE/VC的专业判断来做风控;甚至对拟上市企业,还能动态跟踪辅导备案、交易所问询等进程,推出“上市贷”。这种风控能力的进化,本质上是银行在主动对接资本市场节奏,不再只是资金提供者,而是深度参与者。
我特别认同他们提出的“两条轴线”——纵轴是从初创到上市的全周期服务链,横轴是超越信贷的生态化服务。像为一家新式茶饮品牌开发的日清日结系统,支撑2000多家门店的资金归集,不仅解决了运营痛点,还带来了大量低成本存款。而在财富管理端,联合平安理财设计符合信披要求的企业理财产品,甚至切入股票回购、员工激励等场景,进一步提升了黏性。
说实话,在当前银行普遍陷入内卷的时候,平安银行这条路走得很清醒。它没有试图在传统赛道上硬拼,而是通过组织机制创新和服务能力升级,把银行的角色从“债主”变成“伙伴”。这种从“跨越贷款”到“构建生态”的思维转变,或许正是未来对公业务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