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债权“腾挪”大戏持续上演。10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密集发布公告,通过与昆朋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朋资产管理”)、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资产管理”)等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地方AMC”)合作,或在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平台挂牌,加速批量转让信用卡债权,行业风险出清动作升温。分析人士称,银行“甩包袱”背后,既是应对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资本占用压力的短期选择,也是剥离高风险资产、优化信贷结构的长期布局。
银行“减负”进行时
10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密集发布公告,将信用卡债权批量转让给地方AMC。
以平安银行为例,10月,该行连续发布四批信用卡债权转让公告,明确将对应清单所列债务人享有的全部债权,依法转让给昆朋资产管理、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公告着重强调,自转让生效之日起,相关债务人需向债权资产买受方履行还款义务,同时平安银行也会按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本次债权转让信息。拉长时间线来看,今年1月至10月,平安银行已多次披露信用卡债权转让信息,与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盛融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地方AMC公司合作批量转让信用卡债权。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9月,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第九期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债权转让通知暨债务催收公告,该行已于7月18日与北京资产管理签署《资产转让合同》,完成债权交割。除明确还款账户变更外,还按要求提供借款人必要个人信息,并确保受让方合规处理信息;8月,宁波银行与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达成合作,明确受让方承接不良贷款信息上报职责;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也表示,自6月12日00:00时起,将部分债权转让给浙江省浙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同步上线“浙商资产个人业务服务”微信小程序作为指定还款渠道。
对此,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近年来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不仅直接侵蚀银行利润,还占用资本、拉低资本充足率,而传统催收模式投诉率高、效率低,批量转让成为银行短期去除历史包袱、优化当期财报的关键选择。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则补充道,这既是实现短期风险出清的被动选择,也是推进长期战略调整的主动布局。短期来看,可快速压降银行不良资产规模、释放被占用资本,满足监管处置要求;长期来看,银行能够剥离高风险资产、优化信贷结构,让银行更聚焦优质客群与场景化服务,同时借助AMC专业能力提升处置效率,形成常态化风险分散机制。
信用卡不良转让成常态
在监管趋严与信用卡不良率抬头的双重推动下,信用卡不良转让已成为行业常态。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平台也成为银行为信用卡债权“寻嫁”的重要渠道。
10月23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一次性挂出7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以第25期为例,涉及20516户借款人,未偿本息总额6.53亿元,挂牌起始价4337.98万元,资产来源覆盖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分行区域。
同日,平安银行发布第60期(信用卡透支)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资产包未偿本息1.45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043天,且特别强调“资产账龄短、债务人年龄低、大部分未诉,催收潜力大”。
10月17日,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重新挂牌第2期信用卡透支不良转让项目,未偿本息为2695万元,挂牌起始价331万元,相当于折扣低至1.2折。该项目涉及的交易基准日为2025年5月31日,资产笔数为128笔、借款人户数为92户,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257.21天,还涵盖了五级分类、核销、担保、诉讼情况等内容。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5年以来,金融机构在银登中心发布的信用卡不良转让公告已近千条。据银登中心2025年一季度数据,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激增7.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类资产规模51.9亿元,占比14%。昆朋资产管理、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中国信达等AMC公司成为个人不良资产受让方中的“活跃选手”。
“相比传统催收,批量转让效率高且合规,能快速将表内不良资产出表,减少核心一级资本占用,这对面临资本充足率考核的银行来说至关重要,未来将成为信用卡不良处置的核心方式之一。”廖鹤凯分析道。
高政扬则进一步补充道,此类转让对银行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多维度。“首先是改善资产质量指标,转让后银行不良贷款率直接下降,被高风险资产占用的资本得以释放,资本充足率随之提升;其次是提升经营效率,银行可将释放的资本与管理资源重新配置到优质客群及新业务中,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外可优化流动性,相比长期催收模式存在的结果不确定性与高昂成本,批量转让能更高效地改善资产流动性。”他强调,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已逐步形成行业常态,“未来这一模式有望成为信用卡不良处置的重要路径”。
“分类施策”化解不良压力
据2025年中报数据,今年上半年,信用卡不良风险的“压力信号”显现,部分银行甚至面临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升”的双重挑战。从不良余额来看,11家披露数据的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合计达1626.9亿元,较年初增加58.85亿元;其中6家银行余额同比上升。不良率方面,12家披露的银行中,仅3家实现不良率改善、1家银行与上年末持平,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不良率均有上升,增幅区间在0.05个百分点至0.63个百分点。
从行业现状来看,信用卡风险出清并非易事,不良处置“边清边增”的压力尚未完全缓解。廖鹤凯分析称,一方面,早期信用卡行业“以业绩为导向”的粗放发卡模式,使部分银行过度追求发卡量,忽视对客户资质的严格审核与动态授信管理,导致高风险客户累积,推高不良风险;另一方面,受经济结构性调整影响,经济复苏过程中部分群体,尤其是结构性失业人群偿付能力承压,还款意愿与能力双降,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卡不良压力。
对此,信用卡不良处置需根据银行资源禀赋“分类施策”。廖鹤凯指出,大型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发行能力强,可优先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ABS)模式,实现资金回笼;而中小银行受限于发行资质与技术能力,更适合通过批量转让或收益权转让的方式快速出清不良。
高政扬进一步细化了差异化处置的具体方向。对于大型银行,他建议在探索批量转让与资产证券化并行的处置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型银行可借助大数据、AI技术搭建风险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逾期客户,从源头降低不良生成;同时,还可利用AI智能催收系统,提升风险处置效率。”针对中小银行,高政扬则强调可聚焦“本地化合作”,与地方AMC联合开发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利用区域信息优势提升处置效率。
“短期处置能缓解不良压力,但要实现长效出清,必须从源头减少不良生成。”高政扬指出,银行需针对早期粗放发卡留下的风控短板,重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强化三方面源头防控:一是完善授信模型,引入客户收入核验、消费行为轨迹、征信历史等多维度数据,实现额度动态调整,对高风险客群实行额度压降;二是需积极推进技术赋能,可应用技术手段实现资产穿透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同时可搭建信息平台,构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测异常交易并及时预警;三是需加强客户教育引导理性用卡,通过提升客户金融素养,降低盲目透支行为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