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下滑趋缓,结构优化初现成效
平安银行于近期发布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1-3Q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下降9.8%;归母净利润383亿元,同比下降3.5%。尽管营收与利润仍在下行通道,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降幅相较上半年已出现小幅收窄——营收、PPOP和净利润的同比降幅分别较上半年收窄0.3、0.4和0.4个百分点。市场对此反应相对平稳,毕竟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业整体面临息差收窄、扩表放缓的压力,能实现降幅收敛已属不易。
从业务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8.2%,但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说明负债成本管控正在起效。截至三季度末,计息负债成本率降至1.73%,存款成本率更是环比下降6bp至1.7%。与此同时,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2.6%,主要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净其他非息收入下滑24.1%。不过,手续费收入表现亮眼,财富管理类中收同比增长16.1%,代理保险、个人理财等细分项增速均超两位数,显示出零售转型的结构性亮点。
资产质量稳健,资本充足率回升
我特别关注的是资产质量和资本水平的变化。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05%,与二季度持平,而问题贷款率(不良+关注)还小幅下降2bp至2.79%。零售板块中的信用卡和消费贷不良率持续改善,分别下降5bp和21bp,这背后既有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的因素,也得益于较高的核销力度——前三季度累计核销329亿元。虽然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至229.6%,但仍处于安全区间。
更让我感到乐观的是资本状况。由于扩表节奏放缓,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回落,带动各级资本充足率全面回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21bp至9.52%,为后续业务发展留出了空间。这意味着银行并非被动收缩,而是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夯实基础。
我怎么看?转型阵痛中的希望之光
说实话,看到营收连续三个季度下滑,第一反应是担忧。但我细读财报后发现,平安银行其实是在“主动求变”。它没有盲目冲规模,而是在压降低息票据、优化负债结构、聚焦高价值财富管理业务。这种“稳中求进”的策略,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理性。
尤其是财富管理中收的逆势增长,说明其零售转型并非空谈。虽然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幅下滑是个隐患,但考虑到公司在大力调整资产结构,阶段性现金流出是可以理解的。
结合技术面看,股价目前处于布林带上轨与中轨之间,短期趋势偏强,但主力资金近五日净流出超9000万元,显示部分机构仍存谨慎情绪。我认为,当前估值(PB约0.49倍)已反映较多悲观预期,若四季度财富管理势头延续,不排除迎来修复机会。
总的来说,平安银行正处于转型的深水区。阵痛不可避免,但方向是对的。只要坚持结构调整,未来盈利质量有望逐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