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刚刚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下滑,但降幅较上半年略有收窄——这可能是当下最值得留意的信号。
根据财报数据,平安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下降9.8%;归母净利润383亿元,下降3.5%。乍看仍是负增长,但细看会发现,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其下滑速度已经比上半年缓和了一些。比如净利润降幅收窄了0.4个百分点,拨备对盈利的正向贡献还在扩大,说明银行在主动消化风险、稳定基本面。
从结构上看,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8.2%,但降幅收窄1.1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负债成本持续压降——三季度存款成本率环比再降6个基点至1.7%。虽然资产端收益率也在下行(贷款收益率降至3.97%),但负债端管控更有效,使得单季度净息差回升3bp至1.79%,出现边际企稳迹象。
非息收入则拖了后腿,整体下降12.6%,尤其是“净其他非息收入”受债市波动影响明显,公允价值变动损失7.2亿。不过,一个亮点是财富管理中收表现强劲:母行口径下财富管理手续费同比增长16.1%,代理保险、理财、基金代销均实现双位数增长。这说明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虽有阵痛,但在高价值业务上仍在稳步推进。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率维持在1.05%不变,问题贷款率小幅下降,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比例也改善至77%。这背后离不开高强度的核销——前三季度累计核销329亿元,仅三季度就核销73亿。同时,拨备覆盖率虽回落至229.6%,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风险缓冲垫充足。
我尤其注意到一点:尽管营收承压,但每股净资产同比增长6.53%,达到23.08元,资本实力进一步夯实。叠加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21个基点至9.52%,说明银行扩表节奏放缓的同时,资本内生能力并未恶化,反而因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下降而有所释放。
说实话,在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零售信贷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平安银行能将业绩下滑趋势稳住,已经算是不易。它正在经历一场主动的结构调整——压降低效票据、优化零售贷款组合、发力财富管理,这些动作短期会影响增速,但长期看是在为可持续盈利能力打基础。
我认为市场或许过于关注它的收入下滑,而忽略了其资产质量管控和业务结构优化的成效。当前股价对应PB不足0.5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如果后续零售端复苏带来信贷需求回暖,或财富管理中收持续超预期,不排除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
当然,风险也不容忽视:居民端信心恢复缓慢、房地产风险传导仍存不确定性。但至少从这份三季报来看,平安银行不是在被动挨打,而是在“稳中求进”中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