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资本市场上,创新药的表现犹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为例,截至7月末,其年内涨幅已翻倍。
一切并非偶然。从新药出海频获突破到跨国巨头争相采购专利,这场静默变革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正以惊人速度改写全球产业格局。哈佛大学一份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五大科技领域的竞逐中,中国的生物医药仅小幅落后美国。
这一显著变化,不仅印证着中国创新药的强势崛起,更让能精准反映行业真实景气度的指数工具成为投资焦点。
在产业质变的关键节点,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于8月11日完成重要修订—— 剔除CXO企业(医药合同外包服务组织),成为ETF跟踪的指数中首批“纯度”100% 的创新药指数。这一调整跳出了成分优化的表层逻辑,直接指向产业内核,为市场衡量中国创新药的真实实力提供了更精准的参照。
指数修订:为何要剥离CXO?
CXO 企业从创新药指数中退出,源于其与创新药企的本质差异。
在医药产业链中,CXO是专业“服务者”,为药企提供研发、生产外包服务,以规模化能力降低行业成本、提升效率,却不持有创新药核心知识产权,不承担研发风险,也不参与专利商业化的价值分配。而创新药企是产业“创新内核”,深耕原创研发,承载着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落地的全链条风险,也主导着专利授权的价值分配—— 前者是“产业基础设施”,后者是“价值创造”,两者成长逻辑截然不同。
此次修订涉及5家CXO企业,合计占原指数约20%权重。由于CXO年初以来涨幅普遍落后于指数整体,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对创新药产业的表征能力。修订后,指数成份股全部为创新药企,前十大成份股中,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3大头部企业权重均调整至10%左右,这些企业以药品销售与专利授权为核心收入,更能反映创新药产业的真实景气度。
按修订后方案测算的指数历史业绩
注: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7月31日,其中2023年业绩对比统计区间为指数发布日2023年7月10日以来至年末
基本面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即是行情的波动。按测算,2023年指数发布以来年化收益率达47.3%,较原指数提升10.5个百分点。2024年是医药下跌的一年,原指数跌幅为-11.5%,修改后该指数跌幅收窄至-4.5%。2025 年初至今涨幅109.1%,跑赢原指数4.8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修订后指数夏普比率从0.9 升至1.3,意味着相同风险下能获得更高回报—— 这或许是对创新药价值的精准定价(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7月31日,其中2023年业绩对比统计区间为指数发布日2023年7月10日以来至年末)。
创新药的机会:估值与基本面的共振
当跨国药企的采购清单上“中国原创” 越来越密集,市场正重构对中国创新药的认知。2025年1-5月,国际巨头采购中国创新药专利的金额已接近2024年全年,这些最专业的产业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背后是中国创新药竞争力的跃升。
从产业根基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15年审评审批改革重构创新药标准,2017年加入ICH 实现监管国际化,2018年带量采购推动产业向创新转型,港股18A 规则与科创板解决融资痛点。如今,中国创新药管线储备量跃居全球第二,PD-1、CAR-T 等前沿领域中美上市时间差从8年缩至2年,同类首创药物占比从2015年不足10%升至2021年18%。
估值层面,创新药在剔除CXO后,无论市盈率还是市净率都有所上升。但是,它如今估值逻辑已从“是否获批”转向“国际竞争力”—— 当中国创新药开始向默克、辉瑞等巨头收取专利授权费,价值体系必然重构。
产业周期拐点已然显现:2024 年中国药企完成19笔首付款超 5000万美元的海外授权交易,占全球22%;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升至25.5%。从“技术输入” 到“技术输出”,中国创新药的产业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ETF:把握机遇的精准工具
对于普通投资者,布局创新药的难点在于平衡风险与机会——单一药企研发成败可能引发股价剧烈波动,而 ETF 提供了稳健解决方案。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联接基金 A/C:024328/024329)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通过覆盖港股核心创新药企,构建抵御单一风险的投资网络。
修订后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精准对标产业趋势:成份股按"创新关联性分数" 筛选,均以原创研发为核心,涵盖从早期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无论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全球化巨头,还是科伦博泰生物- B 等细分赛道先锋,均被纳入其中,既捕捉头部稳健增长,也不放过细分爆发机会。
恒生创新药ETF为投资者打开了精准分享产业红利的通道,其联接基金则为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提供进一步的便利,后者可以小金额参与到这一轮创新药投资盛宴中。
从跟跑到领跑:创新药的黄金时代
哈佛大学“中美差距最小”的判断,正被持续验证。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实现震撼逆袭:2015 年自研新药不足美国1/3,2020年首次超越美国;2024 年同靶点临床进度最快的药物中,中国品种占比超 30%,达120 个。
2025 年政策持续加码:7月医保局明确集采不 "唯低价论",强调质量与价值竞争;《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保护、准入优化到支付机制,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同时,我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2024年,我国药企完成19笔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BD交易,占全球比重达22%;2025年仅上半年就完成13笔同类交易,占比升至25.5%。
站在2025 年回望,中国创新药的十年逆袭,是政策、资本、人才共同书写的传奇。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提纯”,恰是其注脚—— 当市场真正聚焦创新核心价值,属于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对于投资者,与其纠结短期波动,不如看清产业变革大方向,用小成本的指数基金,布局一个可能改写全球医药格局的未来。
风险提示:市场有波动,投资需理性。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