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美国食品巨头卡夫亨氏宣布将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正式终结了十年前由“股神”沃伦·巴菲特主导的460亿美元并购交易。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一场曾被寄予厚望的“强强联合”战略彻底逆转,更引发了巴菲特本人罕见的公开批评。他直言对拆分“感到失望”,并坦言:“当初的合并并不是一个好点子,但拆分也解决不了问题。”
根据拆分计划,卡夫亨氏将通过免税方式分拆为两家公司:一家名为“全球味觉提升公司”(Global Taste Elevation Co.),聚焦亨氏番茄酱、费城奶酪、卡夫通心粉奶酪等调味品与即食餐食,2024年销售额约154亿美元;另一家为“北美杂货公司”(North American Grocery Co.),主营Oscar Mayer热狗、卡夫单片奶酪和Lunchables即食餐点,年销售额约104亿美元。现任CEO Carlos Abrams-Rivera将执掌后者。整个过程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完成,尚需监管批准。
这场战略转向的背后,是长达十年的业绩挣扎与行业巨变。自2015年合并以来,卡夫亨氏股价累计下跌近70%,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翻了三倍。2019年,巴菲特首次承认投资失误,称“为卡夫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并计提30亿美元减值。2025年第二季度,伯克希尔再次计提38亿美元减值,反映出该投资价值持续缩水。尽管伯克希尔通过优先股分红等方式获得部分收益,且仍是最大股东(持股27.5%,市值约90亿美元),但普通股回报远逊于市场。
我始终认为,这起事件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巴菲特失手”,而是一次时代变迁下的战略误判。巴菲特当年看中的,是卡夫与亨氏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和成本协同潜力,尤其是与3G Capital联手推行的“极致降本”模式。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过度削减开支导致品牌创新停滞,在消费者日益追求健康、天然、个性化的今天,这些经典加工食品逐渐沦为“童年回忆”,而非日常首选。GLP-1类减肥药的普及,更进一步压制了高糖高脂食品的需求。正如《金融时报》所评,这次拆分不是大胆转型,而是多年重成本、轻创新的“结果清算”。
更让我关注的是巴菲特的反应。他不仅对管理层未征求股东意见便推进拆分表示不满,还透露继任者格雷格·阿贝尔也表达了失望。这种罕见的公开表态,凸显了他对公司治理的重视。他强调,伯克希尔将“做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事”,但不会接受仅针对其股份的收购要约——这既是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也体现了他一贯的公平原则。
说到底,卡夫亨氏的拆分,是传统食品巨头在新时代下的艰难转身。它提醒我们:再强大的品牌,若不能与时俱进,也会被时代抛下。而对投资者而言,哪怕如巴菲特,也无法完全抵御结构性趋势的冲击。好公司,买贵了,也可能变成一笔平庸的投资。这或许才是这场“世纪联姻”最终分手,给我们最真实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