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股市场最抢眼的个股非上海电力莫属。股价强势拉升至20.77元,涨幅达10.01%,单日成交额高达30.59亿元,成交量达1.57亿股,资金涌入迹象明显。这只电力板块的“老面孔”为何突然站上风口?背后不是简单的题材炒作,而是一场由重组预期与新能源扩张共同点燃的行情。
上海电力的走强,并非孤立事件。它作为国家电投集团在A股唯一的海外能源资产上市平台,早已被市场视为“出海战略”的核心载体。近期集团明确将海外新能源资产通过“电投国际—中电国际—上海电力”三层架构逐步注入,尤其是欧洲板块如土耳其电厂、希腊光伏等优质项目有望落地,极大提升了公司的资产想象空间。更关键的是,2025年8月1日签署的境外资产委托管理协议,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路径的确定性。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会不会注入”的问题,而是“何时落地、规模多大”的节奏问题。
与此同时,公司自身的新能源业务也在加速推进。2025年上半年新增新能源装机114.82万千瓦,其中光伏占比超六成,风电稳步扩张。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项目毛利率高达54.93%,远超国内水平,说明其国际化布局不仅具备规模,更有盈利能力支撑。再加上燃料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释放——入厂标煤单价同比降低12.7%,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85%,基本面与题材预期形成了共振。
我始终认为,当前电力行业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看的是发电量和电价,现在看的是资产整合潜力和新能源成长性。上海电力恰好踩中了这两条主线。它不仅是上海本地供电市场的主导者(市占率76%),更是集团全球能源布局的资本接口。当“一带一路”、电力人民币、绿电直连等政策方向叠加而来,它的市值重构就不再是空中楼阁。目前公司市值约585亿元,而集团海外资产规模接近9500亿元,证券化率不足50%,提升至80%的目标意味着巨大的资本运作空间。
不止上海电力,整个电力板块都在经历类似的逻辑切换。华电国际正推进火电资产整合并加速光伏布局;国电电力拟注入4GW光伏资产,推动煤电与新能源联营;三峡能源作为纯新能源运营平台,持续承接集团资源;中国核电也在拓展风电光伏,构建多能互补体系。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背靠央企,具备明确的资产注入路径,且新能源装机持续增长。
说到底,这一轮电力股的活跃,是政策驱动下央国企改革与能源转型的双重结果。市场不再只盯着短期业绩,而是开始用“平台价值”和“长期成长性”重新定价。上海电力今天的放量上涨,或许正是这种认知转变的集中体现。我倾向于认为,只要海外资产整合的节奏不中断,新能源扩张不停步,这类具备“重组+成长”双轮驱动的电力龙头,仍具备持续关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