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数据局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方面迈出关键步伐。当前,八大国家枢纽节点已建成智算规模达62万PFLOPS,西部地区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成为数据中心布局的重点区域。与此同时,国家数据局已在18个城市开展技术路线先行先试,构建由7个区域功能节点、25个城市业务节点组成的三层技术架构,预计到2025年底城市业务节点将扩展至50个左右,并已建成一体化算力网试验验证平台,实现对多元算力的监测与调度。
这肯定是好事儿了。算力底座打牢了,数据要素才能真正跑起来。我们一直说“东数西算”不只是个工程,更是个生态重构的过程。现在看,节奏挺稳,架构也清晰。62万PFLOPS的智算规模,不是小数目,说明资源投入真落地了。尤其西部节点的持续加码,背后是电力、土地、冷却成本的综合优势,长期看能支撑大模型训练和区域算力协同。
2025年9月6日,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国家数据局指导下,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研制并公开发布了19项技术文件,涵盖高质量数据集4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9项、数据基础设施3项、可信数据空间3项。这批技术文件的发布,为算力资源的标准化调度、数据资产的可信流通以及智能系统的协同运行提供了统一规范,进一步夯实了智能制造发展的底层支撑体系。
标准化一落地,产业才能规模化。以前大家各搞各的,接口不一、协议不通,数据打不通,算力调度就是空谈。现在有了统一语言,等于铺好了“数据高铁”的轨道。特别是“可信数据空间”相关规范,对制造业这类涉及商业机密和工艺数据的行业来说,太关键了。谁敢上链?得有信任机制。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正加速推进。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与圣瑞思合作打造的“个性化定制服装智能工厂标准应用试点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二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该项目构建了“数据驱动 - 设备互联 - 流程协同”的智能生产体系,实现了从订单接收到成衣交付的全流程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有效打破传统生产中的“信息孤岛”,显著提升生产连贯性与运营效率。圣瑞思核心的智能悬挂生产系统通过多项技术融合,支撑阳光集团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场景下实现柔性化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以及物料流转的高效精准控制。
这个项目挺有代表性。过去服装定制是“小而美”,现在靠数据+智能系统,能做到“大而快”。阳光集团这种传统纺织企业能搞成,说明标准可复制。关键是把订单、排产、裁剪、吊挂、质检全链路打通,数据一通,效率自然上来。圣瑞思这套智能悬挂系统,不是简单的自动化,而是跟MES、ERP、PLM这些系统深度耦合,真正实现了“数据流驱动实物流”。
圣瑞思已持续为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先后助力上海嘉麟杰、波司登、海澜之家、安踏等数百家海内外纺织头部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其多个合作项目入选国家级或行业级智能标杆工厂名单。圣瑞思母公司瑞晟智能凭借自主研发成果,荣获2024年浙江省智能制造业“首台(套)装备”认定,彰显其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创新实力。
这说明行业风偏在抬升。以前制造业搞智能化,怕踩坑,现在有标准、有标杆,敢投了。圣瑞思能服务这么多头部客户,说明技术方案经得起验证。而且“首台(套)”这种认定,含金量高,代表国产装备在核心环节实现了突破。
未来,随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技术文件逐步落地,智能制造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规模化发展。以圣瑞思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在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迈进,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对这个方向非常坚定。数据是新要素,算力是新电力,标准是新规则。三者齐了,智能制造才能从“盆景”变成“森林”。圣瑞思那句话说得实在:“与客户共赢、共创未来。” 没有共生,就没有升级。这条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