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赛力斯交出了一份让整个汽车行业都为之一震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营收624亿元,同比下降4.06%,但净利润却暴涨81.03%,达到29.41亿元。更惊人的是,毛利率从去年的24.06%提升至28.93%,这意味着,虽然卖的车总量没怎么涨,但每辆车赚的钱多了,而且多得还不少。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营收下滑还能利润狂飙?这在传统车企逻辑里几乎不可能。但赛力斯用事实告诉我,这不是奇迹,而是“高端化+平台化+技术投入”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靠问界M9和M8这两款车,直接打穿了50万和40万级豪华SUV市场,上半年问界系列交付超14.7万辆,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八成以上。尤其是M9,交付6.2万辆,稳坐50万级销冠,M8也卖了3.5万辆,上市4个月就拿下40万级冠军。这种结构性升级,直接拉高了单车利润。
我特别关注到他们反复提到的“魔方技术平台”。这玩意儿听起来抽象,但作用巨大——它让不同车型能共享底盘、三电、智能系统等核心模块,开发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反而下降。上半年他们一口气推出了M9和M8的增程版、纯电版共四款车型,就是靠这个平台实现的快速迭代。说白了,这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造体系”。更狠的是,他们研发投入同比猛增154.9%,达到51.98亿元,研发人员接近7000人,占总人数36%。这种强度,已经不是新势力的打法,而是科技公司的节奏。
相比之下,很多车企还在“内卷”价格战里挣扎。上汽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北汽蓝谷更是亏了23亿,成了A股“亏损王”。而像零跑,虽然首次实现半年盈利,但利润只有3000万,和赛力斯29亿的体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真正能和赛力斯并列的,目前全球也就三家——特斯拉、比亚迪、理想。赛力斯,已经成了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品牌势能。在《财富》中国500强里,赛力斯排名飙升235位,到了第169;在《中国品牌500强》中位列第92,品牌价值1755亿。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近半年40家券商给出“买入”评级。这说明什么?不只是卖车赚钱了,而是整个市场开始把它当作一家有技术壁垒、有品牌溢价、有持续增长能力的公司来看待。
说到底,赛力斯这波盈利,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补贴,而是用真金白银砸研发、用产品力打口碑、用体系化能力构建护城河的结果。当别人还在拼销量的时候,他们已经悄悄完成了从“车企”到“科技出行公司”的转身。我甚至觉得,这可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的一个标志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