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房地产从业机构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正式将房地产领域的反洗钱监管推入制度化轨道。这事儿,真不是小打小闹。我们一直盯着资金流向,尤其是楼市这块“重地”,现在终于有了系统性安排。
房地产这行当,资产价值高、交易金额大、产权变更频繁,天然容易被不法资金盯上。过去有些钱,通过虚构合同、代持过户、频繁转手等方式,把黑的洗白,不仅扰乱市场,还助长泡沫,金融风险一点一点往里渗。这次出办法,就是冲着这些漏洞去的,要建一个全链条、全流程的防火墙。
管理办法明确,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估价机构,还有做租赁、产权代办的单位,统统得上规矩。反洗钱不是口号,得有制度、有专人、有动作。客户身份要识别,资金来源要搞清,大额和可疑交易必须监测上报。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一存就得十年,谁也别想“删记录、抹痕迹”。真要查起来,一笔一笔都得能对上。
更关键的是,这些机构得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可疑交易。这不是内部自查,是直接接入国家监测系统。相当于在每家机构里装了个“探头”,非法资金想低调进出,没那么容易了。
监管也动真格了。住建部门主责监督,央行配合支持,双线联动。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这两大行业组织,也被拉进来搞自律管理。培训、标准、合规引导,都得跟上。行业不能再“野蛮生长”,得学会在规则里跑。
时间很紧。办法9月1日就施行,留给企业搭制度、调流程、训员工的窗口期,就那么几周。反应慢的,可能第一天就踩线。我们判断,未来谁不合规,轻则整改通报,重则暂停业务、吊销资质。别以为是吓唬人,真查起来,板子肯定不轻。
这事儿影响深远。短期看,交易透明度会明显提升,炒房、洗钱、对倒这些“花活”空间被压到最小。长期看,这是房地产从粗放走向规范的关键一步。金融安全和楼市治理,终于拧成一股绳。
我们对这轮政策推进非常坚定。过去一段时间,这类监管确实是miss的,现在补上,是必须的。当然,执行效果还得看地方落实,等周末看看情况再说。但方向不会变:合规是底线,不是选择。
建议所有从业机构马上动起来:
1. 立即启动内部合规审查,梳理现有流程;
2. 组织全员反洗钱培训,尤其一线销售和交易顾问;
3. 对接合规系统,确保能留痕、能上报、能追溯。
别等到被点名才后悔。这波,真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