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点意思。2025年8月22号,工信部、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手甩出一份《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直接把稀土这盘棋的规则给改了。老政策是2012年的指令性生产计划,现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我看了下新规,表面看是“暂行”,实则步步为营,背后逻辑很清晰——全产业链管控终于闭环了。
过去管的是开采和冶炼,现在呢?进口矿也得纳入总量调控,下游产品流向还得追溯。财新那边提了一嘴,这是首次把进口环节和使用端纳入监管,加上原有的开采和冶炼,等于四条腿全焊死了。以前有些企业拿进口矿打擦边球,现在这条路基本堵死。更关键的是,新规明确只有“指定企业”才能搞冶炼分离,不再是笼统的“两大集团”。这意味着什么?白名单制度呼之欲出,中小冶炼厂的日子恐怕不好过,行业集中度要加速提升。
我注意到一个数据,挺扎眼的。百川盈孚显示,8月初到现在,中钇富铕矿的加工费从0.15万涨到1.35万元/吨,翻了九倍。测算下来,单吨冶炼分离的理论净利润到了1.4万左右,比年初多了近两万。这说明什么?不是价格暴涨,而是供给端的约束预期开始兑现了。一旦白名单落地,能留下的企业就是牌照持有者,利润空间可能进一步打开。过去冶炼环节长期微利甚至亏损,现在价值重估的逻辑确实成立了。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新规搞了个超产惩罚机制,加上动态调整和市场反馈,说明监管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更灵活、更精准。这背后既有打击黑稀土的意图,也有保供稳链的考量。特别是中重稀土,国内资源稀缺,下游又卡在新能源车、风电、军工这些高景气赛道,补库需求一上来,价格支撑力就强。政策+需求双轮驱动,情绪面也被点燃了。
当然,风险提示里也写了,政策执行力度、下游需求、价格波动都是变量。但有一说一,这次不是喊口号,而是从源头到终端全链条扎紧篱笆。未来能活下来的冶炼企业,牌照就是护城河。这波“供改”打的是组合拳,不是短期刺激。我跟几个圈里人聊过,普遍觉得,稀土这盘棋,正在从粗放走向精控,谁手握合规产能,谁就掌握了定价话语权。至于行情能走多远,还得看后续白名单怎么落,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