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盘后一个重磅消息刷屏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这可不是普通的政策更新,而是对整个稀土产业链的一次系统性升级。简单说,国家要对稀土的“从哪来、到哪去”进行更严格的全流程管控,总量指标由国务院审批,企业必须在指标内生产,且所有产品流向都要录入追溯系统。
这个《暂行办法》最核心的点在于“总量调控+闭环监管”。过去稀土行业一直存在非法开采、黑市交易等问题,而这次政策明确:只有三部门联合确定的企业才能从事开采和冶炼分离,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染指。同时,企业每月都要把产品流向上传到国家追溯系统,相当于给每一批稀土上了“电子身份证”。谁违规,不仅会被处罚,下一年的生产指标还会被核减——这一招直接掐住了企业的命脉。
说实话,我看到这条政策的第一反应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新能源车、风电、机器人、军工等高端制造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全球地缘局势复杂、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这种战略资源的管控只会越来越严。正如上海有色网分析师杨佳文所指出的,这不仅是资源保护,更是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从产业角度看,这种供给侧的收紧,长期利好具备合规资质、技术领先的大企业。像盛和资源、北方稀土这些头部公司,本来就在国家名单内,未来反而可能因行业集中度提升而受益。华泰证券也认为,2025到2026年,稀土价格中枢有望持续上行,特别是在高端磁材需求爆发的拉动下,整个稀土永磁板块的战略价值正在被重估。
当然,政策落地后,关键还得看执行。但至少从制度设计上看,这次的《暂行办法》比过去的“指令性计划”更系统、更透明,也更强调数据化监管。以前是“管产量”,现在是“管全过程”,这一步迈得扎实。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盯着短期波动,不如关注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和合规优势的稀土龙头——它们才是这场资源博弈中的长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