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际财经圈的目光,基本都锁定在了瑞典斯德哥尔摩——7月28日到29日,中美在这里进行了新一轮高级别经贸会谈。作为一直跟踪中美经贸动态的博主,我第一时间扒了双方披露的细节,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场会谈到底谈出了什么,又藏着哪些值得关注的信号。
斯德哥尔摩的两天:从暂停到再延90天
先给大家划个重点:这次会谈的核心成果,是把即将到期的关税暂停措施又续上了。资料里写得很清楚,原来到8月12日就要到期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和“中方反制措施”,双方同意延长90天。对,你没听错,又是“暂停”和“展期”——这已经是今年5月日内瓦会谈、6月伦敦框架之后,第三轮用“时间换空间”的操作了。
参与的人也都是老面孔:中方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商务部的李成钢跟着;美方来的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从阵容看,双方都派了实权人物,说明对这事的重视程度不低。
美方要“经济转向”,中方谈“平等尊重”
光续期关税还不够,会谈里的分歧其实更值得琢磨。我注意到,美方这次又提了老话题:希望中国“转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减少对出口和国有企业的依赖。这话听着耳熟吧?美国这两年在各种场合都在说,本质上还是想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
但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李成钢在会后表态,强调合作得基于“平等、尊重、互惠”。这三个词分量不轻——意思就是,改革可以谈,但得是我们自己的节奏,不能你指哪我打哪。至于稀土出口、技术管制这些敏感问题,双方确实聊了,但没公布进展,估计是还在博弈阶段,没到摊牌的时候。
稀土与技术牌:中方的谈判底气?
为什么美方愿意坐下来续期关税?在我看来,中方手里的筹码确实不少。资料里提到一个关键背景:中国在稀土供应链和技术自主权上的优势,让谈判底气更足了。稀土不用多说,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命门”之一,我们占着供应链优势;技术自主权方面,这几年咱们在芯片、新能源这些领域的突破,也让美国不敢轻易把路堵死。
反观美国那边,最近刚跟欧盟、日本签了贸易协议,对华策略反而更复杂了——总不能同时跟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闹贸易摩擦吧?所以这次会谈,更像是双方都想“喘口气”,避免贸易战真的升级。
接下来90天:特朗普点头是关键
当然,现在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美方发言人特意强调,关税展期“最终决定权在特朗普手中”——作为现任总统,他的态度向来是最大的变量。这90天里,双方团队会继续沟通,资料里说可能还会再开会谈,说白了就是边谈边看,争取在下次到期前拿出更具体的方案。
对企业来说,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中方承诺为外资企业(比如苹果)提供“公平竞争环境”。这其实是在释放信号,希望稳定外资预期——毕竟贸易摩擦影响的不只是宏观经济,企业的投资和就业才是最实在的。
国际社会对这事也挺关注。欧盟那边,法国刚批评美欧关税协议是“屈服”,间接说明中美谈判没受美欧关系太多干扰;IMF更是直接警告,关税要是反弹,全球贸易环境会更糟。说白了,大家都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总的来说,斯德哥尔摩会谈更像是“中场休息”,没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把“比赛”延续下去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贸易环境稳定,物价、就业才更有保障。后续特朗普会不会点头、90天内能不能谈出实质性进展,我会继续跟进,有新消息再跟大家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