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SZ395004)$ 中国证监会7月24日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释放了一系列政策信号,对A股市场形成多维度实质性利好。
一、中长期资金入市进入加速落地阶段
会议明确提出“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并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作为核心任务。具体举措包括:
1. 增量资金规模明确:根据年初国新办发布会部署,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将投资A股,预计每年至少带来数千亿增量资金;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已于上半年落地,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
2. 公募基金扩容压力缓解: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同时通过优化产品供给(如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目录)引导资金长期配置。
3. 机制创新突破卡点:研究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社保、年金等资金提升权益投资比例,同步优化衍生品使用限制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这些措施将显著改善A股资金供需结构。截至2024年底,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水平,而会议部署的增量资金规模预计可使这一比例在未来三年提升至10%以上,为市场提供稳定支撑。
二、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
会议提出以“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为核心,推出一系列制度创新:
1. 科创板示范效应扩大: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新增科创成长层并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企业。同时,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允许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形成“科创板+创业板”双轮驱动格局。
2. 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提速:落实“并购六条”及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对价分期支付、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实施并购,尤其鼓励科技型企业开展产业链整合。2024年全市场并购金额已超1.5万亿元,政策优化后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3. 注册制包容性增强:科创板“1+6”政策明确对轻资产科技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允许采用多元化估值方法,并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主板注册制虽未直接提及,但通过优化发行承销机制(如动态评估科创板试点效果并扩大适用范围)间接推动全市场改革深化。
三、监管执法效能与投资者保护显著强化
会议强调“监管长牙带刺”,通过高压执法与制度完善筑牢市场根基:
1. 违法违规打击力度空前:2024年办理案件739件,罚没款金额超上一年两倍,重点查处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行为。2025年计划组织3093家次机构检查,量化交易监管升级,限制高频交易(每秒申报≤30笔)、禁止融券T+0套利,并要求策略备案。
2. 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推动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建立先行赔付机制,优化12386服务平台。同时,通过优化分红税收减免、完善退市投资者保护等机制,引导上市公司提升回报能力。
3. 市场公平性重塑:量化交易监管新规(7月7日实施)直接针对算法交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限制撤单频率、要求策略透明化披露,减少“毫秒级割韭菜”现象,增强中小投资者信心。
四、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组合拳发力
会议将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重点,形成“股债联动+全周期服务”的政策框架:
1. 股权融资精准滴灌:科创板“1+6”政策明确对第五套标准企业引入专业投资者制度,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扩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覆盖。2025年上半年已批复首批数据中心REITs,后续将支持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证券化。
2. 债券市场协同创新:大力发展科创债,优化发行交易制度并推动贴息担保机制,计划推出科创债ETF,同时扩大可交换债、可转债等股债结合产品规模。2024年科创债发行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政策支持下有望进一步扩容。
3. 风险共担机制完善:通过股债联动构建“风险阶梯”,例如可转债利率随企业成长动态调整,投资者可通过转股分享增长红利,缓解科创企业早期融资压力。
五、高水平开放与市场吸引力提升
会议提出“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从规则对接与产品扩容双向发力:
1. 跨境互联互通深化:优化QFII制度,将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拓展至100个,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以增强外资风险管理能力。2024年境外上市备案企业达144家,2025年进一步简化流程以吸引优质企业“回A”。
2. 国际定价权增强:通过纳入更多国际指数(如MSCI、富时罗素)、扩大沪伦通标的范围,提升A股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权重。截至2025年6月,外资持有A股市值占比已从2020年的3.2%提升至6.8%。
3. 离岸市场协同发展:支持在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权、国债期货,推动在岸离岸市场形成价格发现合力,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冲击。
六、市场生态与预期管理优化
会议通过“稳市机制+预期引导”双轨制巩固市场信心:
1. 风险防控精准施策:统筹化解房企债券违约、融资平台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建立“风险监测-早期干预-分类处置”闭环机制。2024年债券违约规模同比下降23%,风险收敛趋势显著。
2. 政策沟通常态化:建立“政策解读+市场回应”机制,通过定期新闻发布会、专题座谈会等渠道及时传递监管意图,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对市场的扰动。
3. 估值修复基础夯实:随着上市公司质量提升(2024年分红2.4万亿、回购1476亿创历史新高)、外资流入增加,沪深300动态市盈率已从2024年的10.2倍修复至12.8倍,接近历史中枢水平。
总结:结构性机遇与长期价值重估
本次会议释放的政策红利具有“短期稳预期、中期改结构、长期提质量”的特点。短期来看,中长期资金入市、量化监管新规等措施有望推动市场流动性改善;中期而言,新质生产力支持政策将重塑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块的估值逻辑;长期则通过注册制深化、投资者保护强化,推动A股从“融资市”向“投资市”转型。建议重点关注三大主线:一是受益于长期资金配置的低估值蓝筹(如金融、消费);二是政策支持明确的科技创新领域(半导体、AI、商业航天);三是制度红利释放的券商及量化交易合规性较强的机构。需注意政策落地节奏与外部环境变化的潜在影响,把握结构性机会的同时做好风险对冲。